据参考消息援引香港《南华早报》,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组织的高级别商界代表团即将访华,系特朗普4月加征关税后最高级别此类团组。
这支代表团由联邦快递首席执行官拉杰·苏布拉马尼亚姆带队,波音高管及该委员会会长谭森已确认随行,完整名单尚未公布。外界普遍认为,其此行旨在与中方官员会面,或为重启商业领域磋商铺路。这一动向被视作中美贸易关系出现松动的信号——毕竟,自特朗普政府启动新一轮关税战以来,美方在经贸领域的姿态始终强硬,此次主动派遣高规格商界代表团,足见其对缓和对华经贸关系的迫切。
![]()
美财长(资料图)
值得关注的是,代表团成行前夕,美国海岸警卫队却在北极地区对中国科考船发难。当地时间7月26日,美海岸警卫队通过社交平台宣称,7月25日在阿拉斯加乌特恰维克以北约290海里处发现中国“雪龙2”号科考船,称其位于美方所谓“扩展大陆架”内130海里,并出动C-130J运输机“响应”,还附上船只照片。其北极区指挥官鲍勃·利特尔更声称,此举是为防范“恶意国家活动”,维护美国“领土完整”。
这一指控背后,是美方对“扩展大陆架”的单方面定义。按美国国务院说法,“扩展大陆架”指领海基线200海里以外的大陆架部分,且美方自称对该区域资源拥有“专属管理权”。但这一定义从未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早在2023年底,美国就单方面宣布扩大北极和白令海的外大陆架范围,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加利福尼亚州,当时便引发俄罗斯等国反对。国际法明确规定,北极及北冰洋不属于任何国家,美方此举本质上是对北极资源的觊觎——该地区蕴藏约830亿吨标准燃料当量的资源,近80%集中于巴伦支海和喀拉海,未探明区域还可能存在大型油气田,甚至包含制造电动汽车电池所需的关键矿产。
![]()
特朗普(资料图)
“雪龙2”号的身份与行动显然不支持美方指控。作为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它是全球首艘采用艏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船,长期承担合法科考任务。中国外交部此前已多次强调,中方科考活动严格遵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呼吁各方摒弃猜忌。但美方不仅无视事实,还联合盟友持续滋扰。加拿大军方此前就承认,派出CP-140“极光”号飞机对“雪龙2”号进行“主动监视”,却对自身滋扰民事船只的行为遮遮掩掩。
美方在此时点制造北极摩擦,与其商界代表团访华的“示好”形成诡异反差。这种两面性,恰恰暴露了白宫的真实野心:既想通过经贸谈判缓解国内压力——波音等企业因关税战和自身问题损失惨重,急需中国市场回血;又不愿放弃在全球范围内遏制中国的战略,试图在北极等“新赛道”制造筹码。
事实上,美国近期在经贸领域的姿态确有软化。特朗普政府自5月起频繁释放善意,6月取消对中国芯片、飞机发动机等领域的多项限制;财政部长贝森特从5月威胁“恢复关税”,转为7月表态“豁免期可延长”,并对8月谈判充满期待;甚至一贯对华强硬的国务卿鲁比奥,也于7月13日首次呼吁“中美应相互尊重,先打好贸易合作的地基”,暗示暂时搁置台海议题。这些转变,源于中国的坚定反制: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导致其对中国供应链依赖加深,而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更让美方军工生产承压——美国稀土加工长期依赖中国,一旦供应受限,其战机等装备生产将陷入停滞。
但美方的“软化”始终带着条件。鲁比奥在呼吁“相互尊重”的同时,仍强调“美国优先”;贝森特口中的“谈判”,本质上是想以关税为筹码换取更多利益。全球化智库高凯志就指出,美方试图用关税问题拖住中国,中方需在谈判中坚守原则。
![]()
“雪龙2”号(资料图)
眼下,中美互动进入关键期。7月28日,双方已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经贸会谈;未来一周,美国商务代表团将抵达中国,先后到访广东、北京,与中方高层会晤。这一系列安排若能顺利推进,或为中美关系注入稳定因素。
但北极事件提醒我们,对美方的“野心”需保持清醒。中方早已通过外交渠道明确表态:合法科考不容干涉,主权问题不容挑衅。在经贸谈判中,中方愿展现诚意,但前提是美方摒弃双重标准,停止在各领域制造对立。正如“雪龙2”号在北极的航线不可阻挡,中国维护自身利益、推动国际合作的决心,同样不会因美方的“倒打一耙”而动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