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游泳馆的聚光灯下,12岁的于子迪从水中探出头,电子屏上的数字定格在2分06秒83,一举拿下女子200米蝶泳冠军。
观众席爆发出惊叹,这个中国六年级女孩刚刷新了世锦赛最年轻决赛选手的纪录,半决赛到决赛的短短一天内,她将个人最佳成绩又提升了一秒多。
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她以2分10秒63的成绩刷新个人最好成绩,还成为中国游泳史上最年轻的世锦赛达标选手。
每个人都意识到了,于子迪会是下一个游泳界的奇迹,很多人都认为于子迪拿下奥运金牌只是时间问题。
世界纪录也将被她不断刷新,在同龄人还在忙着小学升初中的时候,于子迪已经拿到了保送大学的名额。
这样的一个天才,全世界都在盯着她,尤其是重视游泳运动的美国。他们一直在追踪于子迪的成长轨迹,详细比较她的成绩变化,预测她的未来成绩。
于子迪对他们造成的冲击,不是她拿了第四名,而是她决赛游出的2分09秒21这个数字。它不仅把世界12岁女子的纪录甩开了9秒多,甚至比同龄男子的世界纪录还快了近4秒。
能够超越同龄的男选手,就意味着于子迪在女选手中所向披靡了。因为她的年纪太小,很多比赛还不能参加,但是各国选手已经危机感满满了。
曾诋毁孙杨的记者克雷格·洛德率先发难,盯着于子迪的照片断言她的“斜方肌发育在12岁游泳运动员中罕见”,言下之意就是年龄有问题。
还有美国网友翻出叶诗文的例子:叶诗文年轻时同样令人惊叹,然后她完全“从悬崖上掉了下来”。暗示于子迪的辉煌注定昙花一现——现在没问题?以后总会出问题!
这种论调的潜台词是:就算我们现在没办法证明你有问题,但根据“经验”,你这种不正常的强大是无法持久的。
美国游泳传奇菲尔普斯的反应更直接,也更诚实。他坦言于子迪的成绩让他感到“绝望”,因为这个成绩“撕碎了我们的自尊心”。
他的绝望,恰恰印证了于子迪的成绩在专业人士眼中,是多么颠覆性的存在。而当中国小将的成绩单亮眼时,“质疑”成了西方报道的标配动作。
同样的世锦赛泳池,当美国选手沃尔什以54秒60刷新女子100米蝶泳世界纪录后脸色发紫,美国媒体一致沉默,将其归为“正常现象”。
加拿大麦金托什在女子400混领先第二名近10秒被誉为“努力拼搏”,法国马尔尚的突破是“天赋异禀”,唯独中国选手的卓越表现需要自证清白。
如果说对于子迪的攻击是源于对“未知”的恐惧,那么对潘展乐的唱衰,则源于对“已知”的期待——期待他赶紧陨落。
在男子4x100米自由泳接力预赛里,潘展乐游出47秒73,一个明显的保留实力的成绩。美国媒体立刻发文称:
“潘展乐在世锦赛100自接力预赛中仅游出47秒73的分段成绩,中国潘彻底失去了竞争力,他甚至游不过老将查尔莫斯,这样的成绩恐怕连领奖台都登不上。”
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几乎不是在分析,而是在庆祝。他们迫不及待地想抓住任何一个微小的迹象,来证明这位男子1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的统治者,已经不行了。
然而,决赛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在中国队名次落后的情况下,潘展乐最后一棒游出了46秒63的恐怖成绩,全场最快。
这个数字,距离他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仅一步之遥。《SWIMSWAM》只能灰溜溜地改口,承认:
“看起来我们还是低估了中国潘,46秒63,这个成绩已经接近他在巴黎奥运会的表现,看起来他还是那个泳池里的速度之王。”
于子迪因为游得太快,所以被质疑。潘展乐因为一次游得“慢”了,所以被唱衰。快也不行,慢也不行,美国评价运动员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标准就是“你不能威胁到我”。于子迪的出现,是对未来格局的潜在颠覆,所以必须从根源上否定她的合理性。
潘展乐的存在,是眼下的现实威胁,所以必须抓住一切机会,期待并宣布他的衰败。这套双重标准背后,是传统强国面对后来者,心态失衡的典型表现。
他们无法接受在自己最引以为傲的领域,被中国给超越了。当赛场上的硬实力无法压制时,舆论场上的话语权就成了最后的武器。
他们试图通过定义什么是“正常”,什么是“异常”,来维护心理上的优越感。无论是对天才的系统性质疑,还是对王者的恶意诅咒,最终都没能改变泳池里的结果。
泳池外的喧嚣,恰恰证明了中国游泳的实力已经强大到让他们无法忽视,甚至感到坐立不安。对于子迪、潘展乐以及更多的中国运动员来说,他们面临的挑战有两个赛场:
一个在水里,要游得比所有人快。另一个在岸上,要在震耳欲聋的聒噪和质疑声中,稳稳地走向领奖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