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乒男单无缘WTT欧洲大满贯瑞典站的冠军,樊振东的名字冲上了热搜。要知道“小胖”早就被动退出了世界排名,他也被迫退出了国家队,大满贯赛事与他没有关系,为何大家还会想念他?此前王楚钦在日本输给张本智和的时候,也有很多人把樊振东抬出来说事。由于在巴黎奥运会之后,男乒在各项赛事当中丢掉了很多冠军,其中有男单也有男双,每一次丢冠,樊振东就会上热搜。有一种观点出现了——樊振东就像“男乒克洛泽”,在K神退出德国队之后,德意志战车在大赛的成绩一路下滑。每一次德国队进不了球的时候,克洛泽的名字就会被频繁提起。
在德国本土举行的欧洲杯上,意志军团主场作战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他们被西班牙队淘汰出局的时候,K神再一次登上了热搜榜,“想念克洛泽”的热度似乎比德国队还高。要知道克洛泽是2014年世界杯之后退出的国家队,距离2024年欧洲杯已经十年了。也就是说在K神离队的十多年内,德国足坛压根就找不到可以接替克洛泽的前锋。既然樊振东就像这位足坛前辈,一旦输球,大家就开始想念他俩,这就不知道在未来十年当中,大家还会不会如此频繁想念樊振东。毕竟从国乒男线的人才储备来看,接下来还会无缘更多重要的冠军。
这种集体记忆中的"救世主情结",恰恰折射出竞技体育新老交替的残酷规律。当克洛泽的空中芭蕾成为绝响,当樊振东的暴力美学暂别赛场,观众怀念的不仅是某个运动员的技术风格,更是一种胜利的确定性。德国球迷至今记得2014年世界杯半决赛,克洛泽用标志性头球击溃巴西防线时,解说员那句"这就是传承"的呐喊;而中国乒乓球迷同样难忘东京奥运周期,樊振东在团体赛中多次上演"绝境逆转"的经典画面。这种集体焦虑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结构性问题。德国青训体系近年来产出大量技术型中场,却始终未能培养出新一代"禁区杀手";同样,国乒在培养"大心脏"选手方面似乎也遭遇瓶颈。
王楚钦等年轻一代生代球员的技术统计并不逊色,但在关键分的把握上总差那层窗户纸——就像欧洲杯上德国队23脚射门颗粒无收的尴尬。体育心理学家指出,这种现象源于"标杆阴影效应":当某个领域出现划时代运动员,后来者往往被期待完美复刻其所有特质,反而抑制了个人风格的成长。笔者球后认为,樊振东和克洛泽还有主动共同之处,就是他们挑大梁的时候,一直处于被低估的境地。作为国球,此前乒乓球很难丢冠,外协想要进入决赛都比登天还难。纵观樊振东的前辈,马龙、张继科等人都是冠军拿到手软的大人物,这一点也很像克洛泽当年被低估的原因——在K神之前,克林斯曼与比埃尔霍夫等人也是轰炸机。
在他俩退出了国家队之后,由于培养方针的问题、对应的位置后继无人,关键是成绩一路下滑,导致了他俩的地位越来越高,毕竟一旦输球,大家开始想念上个时代的王者。当然,两人还有根本的不同之处,K神在巴西世界杯之后告别国家队,那是因为他的年龄真的太大了,足球本身就是冲击力极强的项目,尤其是中锋对于身体素质、体能的要求在所有位置当中几乎是最高的,克洛泽受制于身体情况的下滑,不得不退出,而且他在两年后就正式退役了。
樊振东的情况不一样,如今28岁的他,还在乒乓球运动员理论上的黄金年龄。况且从他在巴黎奥运会之后的比赛情况来看,他的技术水平仍旧处于一线,所以他的实力想要重回国际大赛不成问题,就看国乒那边的态度和计划了。而且乒乓球本身就更加注重技术、细节以及经验策略,六十多岁的倪夏莲还能征战奥运会。以前男乒的人才储备充足,年轻的天才喷涌而出,才会造成新陈代谢快的现象。现在人才储备有点断档了,理智的做法就是把樊振东请回来,让他成为年轻球员的榜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