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工科的就业模型,是强依附于某一个行业的就业模型;文理科的就业模型,则是强依附个人能力的就业模型。因为世界上大部分人其实没啥个人能力,也没啥想法去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所以他们去学文理科会被干的裤衩子都不剩。但这并不意味着工科就业就有多好,因为工科就业归根结底,依附于某个行业的宏大叙事。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就拿工科和文理科的大学培养模式来看。一个大家都认可的事是,学工科的人大学四年和研究生三年里一般“更累”。这件事意味着这些人本科的课业负担比研究生期间的科研任务负担更重。他们自己也会合理化这样的负担,合理化的方式就是认为“我在学有用的东西,这个东西以后是我吃饭的家伙”。这件事本身无可厚非,因为如果我们希望一个学了四年大学的人能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期之后成为一个好工匠,他就是得接受这些训练,否则就是大学产出了对社会而言的不合格品。
但反过来,这种训练同时意味着“你没有机会去给自己安排更灵活的计划,因为你的大部分时间被工科学习的负担所挤占了”。经过这种训练出来的本科毕业生或硕士毕业生,已经习惯了凭借自己手里拥有的技术在市场上谋求吃饭岗位。
一般来说这没问题。如果你是本科工科的学生,你就会熟悉这套模式了。这套模式就是国企改制之前那套企业办社会,老子当技工期待儿子接班的模式。通过这套模式出来的人,一般来说可以获得稳定的生活,从学徒慢慢变成老师傅,在这个工业体系里像螺丝钉一样扎在那,稳定而不可替代:“我走了谁干这活呢?”这是他们最大的底气。而且在东北创伤类视频里也确实存在着大量期待着这件事的工科生,他们十分怀念那个只要按部就班好好工作,就能拿到相对体面生活和较高社会地位的时代。这件事我没有数据,孰是孰非大家自己判断了!
但这套模式的问题在于,这个模式实际上代表这个人已经强依附于某个行业,例如电子工程师依附于电子行业,土木工程师依附于建筑行业,食品工程师依附于食品行业。这个行业一般来说不会出现问题,人也就一般来说不会出现问题。但困境就出现在这里:行业不是永远不会出现问题的。一个行业可能因为政策出问题,可能因为资本金融危机出问题,也可能因为时代进步出问题。技工最大的焦虑,就是“没活干了,找不到活”。
一张写着环保政策的纸,可能使得某县钢铁厂的一个成熟的炼钢工人失业,再也无法用自己擅长的东西换钱养活家人,这不是因为他不行,而是行业不行了。
房地产的暴雷和地方债,可能使得一个优秀的土木工程师被裁掉,再也无法用自己擅长的东西换钱养活家人,这也不是因为他不行,而是行业不行。
一个优秀的扎染工人,可能因为机械化扎染进入市场,导致自己染的布料卖不出去,这也不意味着他几十年的积累不努力。
35岁以后的脑力灵活度倒退,会把一个在大厂劳动十年的程序员扔出去,难不成是因为这个程序员不够努力吗?
必须承认,任何一个行业都可能出问题。而当这个行业整体出问题的时候,最大的受害者是这个行业的技术工人们。他们已经在这个行业付出了太多,而他们在这个行业的付出在其他行业看来纯纯是废纸。一个经验丰富的土木工程师到了电器行业就是得重新开始,但一个之前做建工的律师就是能接离婚官司;一个专精于养细菌的生物学硕士在行业困顿期就是发挥不出自己的水平,但一个珠宝行业的销冠换到卖保险,经过一段时间的套路学习之后依然能打,因为他们是没有转行的力量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