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可以怀疑释永信的人品,却无法否认他的商业嗅觉。
虽然不确认他是否懂什么是商业IP,但是他把少林寺打造成一个商业IP。
释永信最牛的时候只有少林寺80%的股份,被媒体称作穿家裟的CEO。
释永信的名字总跟着两堆词:一堆是“争议”“戒律”,另一堆是 “商业”“版图”。
哪怕现在他被查了,有件事还是得承认—— 这和尚把少林寺的生意,做到了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地步。
1981年他进少林寺时,寺里就9个和尚,靠28亩薄田种地,靠香客扔几个硬币过活。破庙漏风,佛像蒙灰,谁能想到几十年后,这里会变成 “跨国公司”?
转折点在1982年。李连杰的《少林寺》火得离谱,全球观众都知道了 “天下武功出少林”。游客像潮水一样涌来,门票钱哗哗进账,够和尚们安稳度日了。
释永信盯着那些攒动的人头,眼里看到的不是香客,是商机。
1986年搞出个 “少林寺拳法研究院”,1987年又拉着几个会功夫的和尚,组了 “少林武僧团”。
“禅武合一” 这四个字,被他打造成了全新的文化标签。出家人的清修,功夫明星的炫酷,硬是被他揉成了让人眼前一亮的组合。
1993年,他带着武僧团走出山门,全国巡演。锣鼓一响,拳脚一耍,场场爆满。那是少林寺第一次靠 “表演” 赚真金白银,不是香火钱,是实打实的经营性收入。
34岁接任方丈那年,他干了件更炸裂的事—— 带着武僧团进了英国白金汉宫。给英国女王演少林功夫,袈裟配地毯,禅意对皇室,这画面想想都魔幻。
从那天起,少林不再只是河南的一座庙,成了全球认的“功夫IP”。
但真正让他被叫做“穿袈裟的CEO”,是后来的操作。
1993年,市面上突然冒出“少林牌火腿肠”、“少林寺素饼” 时,他没急着维权,反而注册了两家公司:少林实业、少林无形资产管理公司。
这步棋走得够远—— 把 “少林” 这两个字,变成了需要授权才能用的商标。
国家服装厂想用少林logo?行,销售额抽3%-5%。
武术学校想挂“少林” 招牌?得交钱。
就连电影里拍个少林场景,都得跟他打招呼。全球注册600多个商标,把祖宗传下来的名号,圈成了自己的商业地盘。
钱像滚雪球一样来。
2015年,他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砸17.6亿买了1248公顷地,说是要建 “全球文化总部”。里面不光有寺庙、佛学院,还有功夫演艺中心、中医养生村—— 这哪是建道场,分明是搞度假村。
2022年更猛,豪掷4.52亿拿下郑州东站旁边的黄金地皮。那地方寸土寸金,他要盖禅意酒店、演艺中心,把香火钱和CBD的霓虹绑到一起。
身边信佛的朋友总骂他“铜臭味太重”,但恐怕谁都得承认:从9个和尚种地,到年收入过亿的跨国商业巨兽,这生意确实做大了。
只是这漂亮背后,争议从来没断过。
有人说他把寺庙变成了公司,袈裟成了工作服;有人翻出他早年的话“和尚要禁欲”,再对照现在的传闻,觉得讽刺。
他大概也知道这些声音。可从搞武僧团巡演,到全球注册商标,再到买地盖酒店,每一步都踩在“传统” 和 “商业” 的裂缝上。
如今他站在风口浪尖,查也好,辩也罢,有个事实绕不开:
是他让少林寺从漏雨的破庙,变成了全世界都知道的文化符号。功也好,过也好,这盘棋下得太大,大到早已超出了一座寺庙的范畴。
或许就像老郑州人说的:“释永信这和尚,念经未必最灵,但做生意,庙里没一个能比。”
至于最后会落得个什么结果,只能等时间给出答案了。毕竟,把宗教玩成商业帝国的,他不是第一个,也未必是最后一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