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试想一下,在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平板电脑、没有任何现代电子设备的时代,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会是怎样的?他们会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其实答案可能会让人意外:古代的孩子们玩得可开心了!
![]()
图源网络
从汉代的骑竹马到宋代的蹴鞠,从春天的斗草到冬天的抽冰猴,这些流传千年的游戏不仅趣味十足,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那么,古代的孩子们都玩哪些游戏?其中又有多少流传到了今天?
![]()
图源网络
古代小朋友都玩啥?
谈到古代儿童的游戏,种类可谓琳琅满目。首先介绍的是骑竹马这项经典活动。这并不是什么复杂的玩具,就是一根普通的竹竿,孩子们把它夹在胯下,一手握着前端,另一手拿着小树枝当马鞭,嘴里喊着“吁——驾!”在院子里、巷子里奔跑。
《后汉书》中就有相关记载,可见这项游戏历史悠久。有趣的是,不同地区的孩子们还会对竹马进行“装饰”,有的在竹竿前端绑上布条当作马鬃,有的则画上眼睛和鼻子,让竹马看起来更像一匹真正的马。
![]()
图源网络
蹴鞠这项运动,可以看作是古代版的足球。虽然名字听起来文雅,但玩起来却非常热闹。到了唐代,蹴鞠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不仅有专门的场地,还有详细的规则。
孩子们虽然不能参与大人那种正式比赛,但也有自己的玩法。几个小伙伴找块空地,用石头或者树枝摆两个“球门”,分成两队就开始踢。
球是用皮革缝制而成,里面塞满毛发或谷糠,踢起来不会太重,也不会伤人。更有趣的是,古代孩子们还发明了多种花式踢法,比如用头顶球、用肩膀停球,技术丝毫不逊色于现在的花式足球。
![]()
图源网络
投壶这项游戏也颇具趣味,它原本是贵族宴会上的娱乐项目,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孩子们也开始模仿。
玩法很简单,在地上放置一个壶,壶口大小适中,刚好能让箭矢穿过。孩子们站在几步之外,手拿箭矢往壶里投。
看似简单,实则考验技巧。投得太轻难以命中,投得太重则可能弹出。聪明的孩子们还制定了计分规则:投进壶口算一分,如果箭矢能稳稳立在壶耳上,则可得三分。
![]()
投壶
斗草是最贴近自然的游戏之一。每到春夏交替时节,田野里的花草茂盛,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去采集。斗草分为两种形式:文斗和武斗。
文斗考验知识储备,孩子们轮流说出花草的名称,谁说不出就算输。这可不简单,不仅要认识常见的车前草、蒲公英、狗尾巴草,还得知道一些稀奇古怪的植物,比如鸡冠花、凤仙花等。
武斗则比拼力量与技巧,两个孩子各自拿着一根草茎,交叉勾在一起,然后朝自己的方向拉扯,谁的草先断谁就输。
![]()
斗草
挑选草茎也有讲究,要选韧性好的种类,比如车前草的茎就特别结实。
除了这些广为流传的游戏,各地还有自己的特色玩法。江南水乡的孩子喜欢打陀螺,这种陀螺是用硬木削成的,顶部尖、底部圆,用鞭子一抽就能长时间旋转。技术好的孩子能让陀螺转上好几分钟,还能控制它的方向。
北方的孩子在冬天则喜欢玩抽冰猴,这是冰上的陀螺游戏,体型更大,在冰面上旋转起来格外好看。
![]()
打陀螺
节令游戏更是种类繁多。清明时节,风和日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机。古代的风筝制作相当精美,有蝴蝶形、燕子形、龙形等多种样式。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孩子们还要斗百草,规模比平时更大,有时整个村子的孩子都会参与。
中秋节玩兔儿爷,那是用泥土捏成的小兔子,身穿盔甲,骑着老虎或麒麟,威风凛凛。冬至时,北方的孩子会跟着大人学捏面人,用面粉调成面团,加入各种颜色,捏成小动物或人物,既好玩又能吃。
![]()
图源网络
历史长河中的游戏印记
这些游戏并非凭空而来,它们在历史文献中都有详细记载。
《梦粱录》是一部描写南宋都城临安风俗的书籍,其中专门有一章讲述玩具,种类之多令人惊叹。
泥娃娃、小木马、竹蜻蜓、拨浪鼓等应有尽有。书中还提到,富裕家庭的孩子玩的是“金银打造、宝石镶嵌”的玩具,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则用泥巴捏制或竹子编织,虽然材质不同,但孩子们同样玩得开心。
![]()
图源网络
《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汴京的繁华景象,其中有不少关于儿童游戏的描述。每逢节日,街头巷尾都有玩具摊贩,孩子们拉着大人的手,眼巴巴地看着那些新奇玩意。
书中提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有一种叫“走马灯”的玩具特别受欢迎,灯内有小人小马,点燃蜡烛后会旋转,仿佛活的一般。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游戏还被绘制成画作。北宋画家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生动描绘了儿童游戏的场景。
![]()
图源网络
画中两个孩子正在玩推枣磨游戏,一个推,一个在一旁观看,神情专注又快乐。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也可见儿童游戏的踪影,其中就有孩子们玩双陆的场景。双陆是一种棋类游戏,类似于现在的飞行棋,需要掷骰子决定步数。
文人墨客也将儿童游戏写入诗中。李白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成为千古名句,为骑竹马这项游戏增添了浪漫色彩。
![]()
图源网络
白居易曾专门写了一首《观儿戏》,描绘孩子们玩耍的情景:“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寥寥数语,便将孩子们玩斗草时的欢乐氛围描绘得栩栩如生。
从宋代开始,玩具制作逐渐发展为一门产业。汴京城里出现了专门的“玩具行”,即如今所说的玩具一条街。
那里的工匠技艺精湛,泥塑娃娃栩栩如生,木雕动物活灵活现,竹编蜻蜓轻巧精致,布艺老虎憨态可掬,这些玩具不仅供本地孩子玩耍,还远销他地。
![]()
图源网络
到了明清时期,玩具买卖更加兴盛,北京的庙会上,卖玩具的摊位总是最热闹的。
《燕京岁时记》详细记录了庙会上的玩具种类:空竹、风车、泥哨、布老虎、拨浪鼓……每一样都让孩子们爱不释手。
有些玩具还带有吉祥寓意,比如泥塑的“大阿福”,胖乎乎的抱着大鲤鱼,象征年年有余。
![]()
图源网络
这些游戏甚至与政治产生了联系。最著名的是武则天梦见打双陆的故事,狄仁杰借机劝谏。
还有抓周仪式,这是古代的重要习俗。孩子满周岁时,在他面前摆放各种物品,包括玩具、书本、算盘、兵器等,看孩子先抓什么,据说能预示其未来。虽然现在看来略显迷信,但也反映了古人对游戏的重视。
![]()
图源网络
古今游戏的传承
细细品味,古代的这些游戏与现代的许多活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蹴鞠不就是足球吗?只不过古代用皮革,现代用合成材料。投壶像不像投篮?
都是将物体投入目标的游戏。斗草与现代的植物认知课程类似,都是让孩子亲近自然、认识植物。
![]()
图源网络
更深层次的相似在于教育理念。古人让孩子玩蹴鞠,不只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锻炼身体、培养团队精神。
如今的家长送孩子踢足球,目的也是一致的。投壶游戏看似简单,实则包含礼仪规范,例如投掷前要行礼,投中后不可得意忘形,这与现代强调的体育精神不谋而合。
地域特色在现代依然存在。就像古代江南玩陀螺、北方玩冰猴一样,如今南方孩子可能更喜欢水上运动,北方孩子则偏爱冰雪项目。这种因地制宜的游戏文化,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
![]()
图源网络
节令游戏的传统也在延续,清明放风筝、端午赛龙舟、中秋做灯笼,这些习俗至今仍存,只不过形式有所变化。风筝的材料从纸变为塑料,龙舟从木头变为玻璃钢,但节日的喜悦与文化传承依旧。
最令人感慨的是,古代孩子从自然和生活中寻找乐趣的能力。一根竹竿能玩一下午,几根草就能比赛半天,这种纯粹的快乐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如今的孩子玩具繁多,电子游戏层出不穷,但似乎少了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
![]()
赛龙舟
古代玩具的制作过程也值得深思。那时的玩具多为手工制作,孩子们常常亲自参与。自己削陀螺、编蜻蜓、捏泥人,在制作中获得成就感。如今玩具多为成品,孩子们失去了动手的机会。
不过,传统游戏并未完全消失。一些地方仍可见跳房子、踢毽子、滚铁环的身影,一些学校也将其纳入体育课程,文化机构也举办传统游戏体验活动,让现代孩子感受古代童趣。
![]()
图源网络
结语
这些传承千年的游戏,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通往过去的大门。通过它们,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状态,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中华文明的延续。
每一个游戏不仅是娱乐,更承载着历史、蕴含着智慧、传递着文化。
![]()
图源网络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回望这些古老的游戏,或许能给现代人带来一些启示。
快乐不一定需要复杂工具,教育也不一定需要昂贵投入,文化的传承就在这些看似简单的游戏中悄然进行。
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童年游戏,值得被铭记,值得被传承,更值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
图源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