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轮胎是汽后市场中利润丰厚、渠道稳定的“压舱石”。然而,进入2025年,这艘“压舱石”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惊涛骇浪。一场席卷全行业的惨烈价格战,不仅让205/55R16等主流规格轮胎价格跌破百元大关,更引发了从上游厂家到下游终端的连锁反应,传统的价格体系、渠道秩序和盈利模式正面临全面崩盘的危机。
全线降价,价格战进入“刺刀见红”的白热化阶段
2025年的轮胎市场,关键词只有一个——“降价”。这场始于5月的降价潮,已从最初的国产轮胎蔓延至所有国际大牌,呈现出愈演愈烈、全线溃败的态势。
国产轮胎率先“破防”:受外贸关税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多家国产轮胎企业率先发难,205/55R16等常规规格产品价格应声暴跌20%以上,部分产品的批发价格甚至击穿百元底线,引发了市场恐慌。
国际大牌“全线跟进”:面对国产品牌的猛烈攻势,昔日稳坐高端市场的国际巨头们再也无法置身事外。米其林率先打破沉寂,通过“买入后返”等柔性策略变相降价;德国马牌、普利司通等则悄然扩大折扣范围,并新增延保奖励;而固特异则祭出“价格+补贴”的组合拳,其鹰驰F1系列部分产品最高降幅达445元/条,并叠加扫码返现等激励措施,将价格战推向了新的高潮。
短短三个月,轮胎市场的价格梯度被彻底抹平。国际大牌的价格下沉至国产一线品牌带,国产品牌则全线挤压二线品牌的生存空间,一场“刺刀见红”的存量博弈就此展开。
渠道失控,“恐慌性甩货”与“串货横行”成为新常态
上游的价格风暴,迅速传导至渠道端,并引发了剧烈的“地震”。
对于传统轮胎代理商而言,他们长期以来依赖“一个国际大牌+多个高毛利国产品牌”的组合拳来平衡风险。然而,连续三个月的降价,让这一策略彻底失效。大批国际大牌产品售价与国产竞品几无二致,代理商手中的库存面临严重贬值风险。**“恐慌性甩货”**成为许多代理商无奈的选择,他们急于出货回笼资金,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价格混乱。
与此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新变量是全车件汽配商的强势入局。在福建、广东等竞争白热化的区域,大量汽配商与轮胎代理组建“产品联盟”,以“产品合作制”或“仓储合作制”的模式切入市场。这些新玩家的加入,凭借其灵活的运作模式和成本优势,让本已脆弱的渠道秩序雪上加霜。
“串货横行”成为市场最直观的写照。山东的轮胎被私下倒卖至湖南,湖北的货源涌入广东,区域价格保护形同虚设。更荒诞的是,电商平台的零售价甚至低于部分门店的拿货价,严重扰乱了市场生态。面对此景,部分轮胎厂为求自保,甚至放弃了串货监管,转而与电商平台合作,开辟新的零售战场。这标志着,厂家与渠道商之间维系多年的市场秩序,正濒临全面失效。
终端失血,“卖大牌不赚钱”的困境与转型阵痛
渠道的混乱,最终让压力传导至市场的神经末梢——终端门店。
过去,轮胎业务是汽服店“练内功”的心门,是获取客户、提升服务的重要抓手。如今,这条生路却被彻底堵死。
毛利大幅缩水:轮胎产品的多轮降价,直接导致门店的预期毛利缩水超过50%。在“猫虎狗”等连锁品牌推出“轮胎终身质保”、“买贵赔”以及高效物流服务的攻势下,单体门店在产品、价格、服务上全面失势,陷入“卖大牌不赚钱,卖小牌不放心”的两难境地。
营销内卷加剧:为争夺客流,门店被迫卷入高频次、高成本的营销战。在实打实的价差面前,熟人、便利、口碑等传统优势荡然无存,车主流失问题日益严重。盈利乃至生存的焦虑,催生了夸大营销、恶性竞争等乱象,行业面临“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
深度剖析:价格战背后的“三重困境”
这场席卷行业的价格战,并非偶然,而是供需关系、成本结构和市场格局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需求端:疲软的市场与转型的阵痛
燃油车行驶里程减少、车主维保需求走弱,叠加网红项目退烧,传统汽保市场增长乏力。虽然新能源轮胎更换周期短、损耗大的特点被视为新机遇,但目前市场仍处于培育期,短期内难以消化庞大的产能。高开工率与低需求的矛盾,直接导致了库存的堰塞湖效应。
成本端:原材料支撑的缺失
与以往涨价潮依赖成本推动不同,本轮价格战缺乏成本支撑。2025年以来,作为主要原材料的天然橡胶价格持续震荡下行,从年初的近17000元/吨跌至6月的13820元/吨。成本的降低,为厂家降价提供了空间,但也反过来削弱了价格反弹的基础。
供给端:过剩的产能与激烈的竞争
中国轮胎行业长期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在出口受阻、内需不振的双重压力下,库存高企的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以价换量”,降价清库存成为唯一出路。部分濒临破产边缘的企业甚至可能“破釜沉舟”,发动自杀式降价,进一步将行业拖入泥潭。
出路何在?“黑马”启示录与行业未来展望
在一片惨淡中,也涌现出一些值得借鉴的“黑马”。出乎意料的是,一些洗美贴改门店在轮胎混战中表现抢眼。它们凭借强大的营销能力和高净值客户基础,将轮胎与轮毂、避震等改装深度结合,通过提供免费检测、微损修复等增值服务,将轮胎业务融入车主的“玩车”生态,成功开辟了新的盈利路径。
这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启示: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价格战,而是围绕“服务、专业、体验”的价值战。
对于广大轮胎经销商和门店而言,出路在于:
从“卖产品”到“卖服务”:将轮胎保养、检测、动平衡等服务精细化、可视化,提升车主的获得感。
从“一次性交易”到“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客户档案,通过回访和追踪,提供定期的免费检测和养护提醒,将客户牢牢锁定。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探索与不同业态门店的合作,或组建区域联盟,共享资源,共担风险。
轮胎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大浪淘沙”。赚钱容易的时代已经终结,微利时代已然来临。在这场残酷的淘汰赛中,短期内业务稀释和利润下滑是必然的考验。能够生存并最终胜出的,必然是那些能够更快适应变化、更敏锐地捕捉机遇、更专注于提升服务价值的玩家。未来的轮胎市场,将不再是简单的规模之争,而是关于效率、专业和价值的终极较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