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湿气最重的时段,今日已进入中伏。中医常说“夏养三伏,中伏最关键”。中伏比初伏更闷湿,比末伏更酷热!此时阳气最旺,然而稍不注意,湿邪、寒邪也会趁虚而入,对人体造成健康影响。
1、 初伏 vs 中伏,健康挑战不相同
“初伏”刚入夏,主要以“燥热”为主,人体水分流失快,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嗓子疼等“上火”等问题,此时养生重点是“清热补水”。
中伏更多的处于湿热环境,此时容易“湿邪困脾”,出现腹胀、舌苔厚腻等问题。部分人群还会出现“阳气不足”的情况,例如乏力、没精神。所以中伏养生的核心,不只是“清热”,而是祛湿+养阳气,部分人群还需要“健脾”。
2、 祛湿&养阳&护脾,协同养护
1、 祛湿多方面
夏季祛湿可以饮用乌梅荷叶饮,同时也可以通过足浴的方式,促进血液循环,排除体内寒湿!
一般每晚一次泡脚,用40℃左右温水浸泡双脚(水淹没踝关节处),每次浸泡20~30分钟(其间可加热水保持水温),泡后皮肤呈微红色为好。
2、 养阳亦关键
中伏阳气外浮,熬夜更容易伤心脏和脾胃,易出现乏力、头晕。日常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中午可小憩15~30分钟(如果睡不着,也可闭目养神),有助于养心补阳
3、 健脾不能忘
初伏天热没胃口,很多人食欲下降,但长期饮食不足会让脾胃更虚弱,免疫力下降。中伏气候更加严重,因此更多人会有食欲不振的情况,此时护脾建议“吃温软、少寒凉、增甘味”。
(1)药食同源,健脾能手
山药、白扁豆、莲子都是药食同源的食物,日常适量食用,对于脾胃不适有一定改善作用。
山药: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是少有的“平补之品”,它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有助于促进消化,改善食欲不振。
白扁豆:性微温味甘,入脾胃经,其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有助于补益脾气。
莲子:性平味甘涩,归脾、肾、心经,含棉子糖等成分,有助于修复受损的脾胃,适合炎热的三伏天食用。
(2)少吃 “寒性食物”
日常饮食中,除了可多吃一些有益脾胃的食物,同时也要注意忌口一些寒凉食物,例如生饮、凉菜、西瓜。西瓜虽然是夏季消暑佳品,但是其性寒,部分人群食用后还会出现腹泻情况,因此建议适量食用,脾胃不适的人群尽量避免食用。
养生是一门智慧,不仅不同时节的养生情况不同,每个人的体质也不同,因此养生方法和食物需要辩证对待,找到适合自己的。御君方,守护您的身体健康!芳华未来,助您拥抱幸福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