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熟悉的小姐姐,聊到了今年的生活状态,她说道:“之前一直一起散步、一起逛街的一个姐妹,今年已经不再一起玩了。原因是,对方和一个有妇之夫好上了,天天搞个人的情感之事去了。”
我惊讶不已。惊讶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这样的事,听到不是一起两起了。
小姐姐没等我说话,就对此表示出嗤之以鼻的态度:“真是不要脸,为了钱搞这种事,自己又不是没有老公。本地那么多留守妇女,就她耐不住寂寞。”
哦,为了钱。
唉,钱的问题,一言难尽,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不由得想起去年秋天,我在菜市场碰到隔壁单元的张姐。她攥着皱巴巴的塑料袋,见我打招呼,突然红着眼圈说:"大妹子,能借我三百块吗?孩子下周要交教辅材料费。"
我没有多问,忙不迭掏钱,她却只拿了两百:"够了够了,他爸这个月工地停工,钱还没寄回来……"
小姐姐口中那个"不要脸"的姐妹,我曾在超市见过几次。她总穿着款式过时的碎花裙,结账时反复核对价签,有次为了两毛钱和收银员争执半天。
有一天,大概傍晚的样子,在小区凉亭,我听见她压低声音打电话:"求你了,再宽限几天,孩子住院费实在凑不齐......"
在小县城生活,很多人都因为钱而犯了难。
小县城的生活有其规律性:一些普通家庭,男人常年在外打工,女人在家维持家庭,照料孩子孩子。我们总习惯称呼她们为“留守妇女”。可能不太好听,但绝没有任何其他意思。
小县城的留守妇女,像被钉在算盘上的珠子。早晨起床,简单收拾自己后,骑电动车送孩子上学。有的找了零时工的,会去上班。没有上班的,送完孩子就得操持家里。
张姐说,她每月等丈夫寄来的3000块,各项开支都抠抠搜搜。尽管如此,经常紧巴巴。如果遇到那个月没有钱寄回来,或者晚回来几天,就得想办法。
就是这3000块钱,顾着自己家里,还得顾着人情世故。上个月她堂弟家嫁闺女,她攥着皱巴巴的200块礼金,感觉挺不好意思的。
"本地规矩不能坏,可这钱都够家里生活好几天了。"她苦笑。
缺钱,是大多数人的共性。比如我,从7月份就开始攒钱,8月份的工资一分都不敢动,因为要提前准备好下学期的学费。一到8月份,就得掏出来。
所以,哪怕是天再热,路边货车胖的小贩将“卖西瓜喽”的声音喊得再响,我也尽量克制自己。
毕竟,老公不是大富大贵的人,不能完全指望他。何况,他也挺不容易的。
相对而言,留守的姐妹们,为何显得更缺钱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吧:
一、收入全靠男人一根独木桥。小县城工厂少,像样的工作都要托关系。为了养家,为了孩子正常成长,男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一人养全家,压力可想而知,如果遭遇意外,收入出现问题,家庭就会出现问题。
当然,这还是正常男人。有些男人自己消费没计划,无节制,各类爱好偏多,自己钱都不够花,家庭更难,女人必须在家找零工。
有的男人喜欢给女人画饼,让她家在坚持坚持,“下个月就转给你”,可这个月呢?女人得自己想办法。
有的男人擅长画大饼,平时都没有见到钱,动不动承诺“年底带回来”。有的女人也实在,平时在家自己应付,满心欢喜等到年底,结果等来一句话——“没有结账,要等年外”。
这样的日子久了,谁能坚持得下去?
二、教育开支像块滚烫的烙铁。孩子的事,是不能耽搁的事。教育开支,是一个家庭的刚性开支,马虎不得。留守的女同胞们如何如何,都不会再孩子这件事上拖延。
三、小县城的人情世故开支大。在小县城,人情往来就是生存法则。婚丧嫁娶、孩子满月、老人过寿,哪样都得随份子。遇到高峰期,随份子的费用相当于男人半个月的收入。"不去不行啊,以后还得在这过日子,不然别人该说我们家小气。"
每一样都需要钱,如果没有充裕的经济来源,必然会陷入到困境。如何解困?有人硬挺,有人拆东墙补西墙,有人另辟蹊径。
偏偏,在小县城,有一些坐拥财富自由的“渣男”。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她人机会。
人各有命,能多说什么呢?
谁都希望体面地活着。有的人省吃俭用、起早贪黑,依旧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
有时,听到令人意犹未尽的八卦,或者颠覆三观的传闻时,也会忍不住跟着他人一起指责她们"不要脸"。
可冷静下来,却又很想问问:这个时段,有没有给她们足够的生存尊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