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拆迁安置房转让遇上“卖家失联”,买家该何去何从?看似简单的交易背后,实则暗藏重重法律风险。今天,就用一个真实案例,带你看清拆迁安置房转让中的那些“坑”。
案件回顾:一场交易引发的纠纷
2020年9月,被告王某因拆迁获得了240㎡产权调换房的安置权益。2022年1月,王某将这份安置权益以71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原告韩某。双方约定:韩某首付54万元后就能取得全部安置权益,剩余17万元等手续办理完毕后再支付。
韩某按约定累计支付了61.29万元,本以为一切顺利,却没想到被告王某突然失联!后续的安置过渡费无法领取,韩某担心王某拒不履行合同义务,自己的钱可能打了水漂!
律师出手:专业策略扭转局面
焦急的韩某来到跃达禾律师事务所寻求帮助,委托孙美迪律师代理此案,案件由贵阳市观山湖区人民法院审理。孙律师接手后,迅速制定了一套清晰有力的诉讼策略:
1. 确认合同效力:从法律条文出发,全力主张《安置协议转让合同》合法有效,为维权筑牢根基。
2. 争取应得权益:要求涉案房屋自2022年1月后的安置过渡费由韩某领取,让合同约定的权益落到实处。
3. 锁定对方违约:指出王某在收取61.29万元后恶意失联的行为,已构成根本违约,必须承担相应责任。
4. 完善证据链条:协助韩某整理《房屋搬迁产权置换补偿协议》《安置协议转让合同》以及转账凭证等核心证据,形成完整、严密的举证体系。
经过法院审理,最终认定《安置协议转让合同》合法有效,判决2022年1月之后的安置过渡费由韩某领取!这一结果,为韩某挽回了部分损失,也彰显了法律的公正。
风险警示:别让“小疏忽”酿成“大麻烦”
拆迁安置协议转让,绝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么简单!它背后牵扯着物权、合同等复杂的法律关系,一个不注意,就可能掉进“陷阱”。
很多人在交易时,为了图省事、省费用,不重视合同条款,也不寻求专业法律意见,结果一旦出现纠纷,就陷入“钱房两空”的困境,维权之路举步维艰。
避坑指南:专业把关,远离风险
如果你正准备进行拆迁安置房转让交易,一定要牢记:
提前核查:确认房屋性质、产权归属,了解是否存在限制交易的情况。
谨慎签约:合同条款要严谨,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关键内容。
专业护航:委托专业律师对合同签订、履行等全流程进行法律把关,从源头规避风险!
跃达禾律师事务所律师介绍
孙美迪,法律硕士,疑难案件研讨委员会主任,贵阳市破产管理委员会履职代表。深耕民商事法律领域,并担任多家企业法律顾问,擅长处理建设工程、拆迁安置等纠纷。
专业方向为重大疑难工程案件、拆迁案件、合同借款纠纷、劳动争议等民事纠纷,善用证据规则维护当事人权益。
图文:贵州跃达禾律师事务所
编审:李梁燕
终审:谢忠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