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的风里,藏着夏末的热,也裹着说不出的舍不得。今天是三下乡的最后一天,从清晨的排练到傍晚的结营,每一刻都像被阳光镀了层金边,亮得让人想牢牢攥在手里。
天刚蒙蒙亮,排练室的灯就亮了。我们合唱《歌唱祖国》的声部还没完全合上,领唱的同学嗓子有些沙哑,却还是一遍遍起调;负责伴舞的姑娘们踢腿时带起一阵风,裙摆扫过地面的声响,成了最好的节拍器。没人喊累,也没人提“最后一次”,但每个人的眼神里都憋着股劲——要把这首歌,唱给台下那些追着我们喊“老师”的孩子听,唱给这片留了我们大半个夏天的土地听。排练间隙,窗帘被风掀起一角,我看见启航一班的几个孩子扒在窗台上,小手扒着窗框,眼睛瞪得圆圆的。那个总爱躲在后排的小男孩,突然冲我们挥了挥攥着的纸飞机,纸飞机上歪歪扭扭写着“加油”,字被汗水洇了点,却比任何鼓励都让人心里发暖。
下午的文艺汇演像一场盛大的庙会。孩子们搬着小板凳坐成整齐的方阵,有的手里攥着皱巴巴的彩纸,有的把红领巾系成了蝴蝶结。当《歌唱祖国》的前奏响起时,台下瞬间安静了。第一句“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出口,我看见前排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唰”地站起来,把右手举到耳边敬了个队礼,姿势不算标准,胳膊却伸得笔直。唱到“越过高山,越过平原”时,后排突然传来一片童声合唱,是孩子们跟着我们一起唱,跑调的、抢拍的,却像一股清甜的泉水,混着我们的声部一起流淌。有个小男孩站在板凳上,扯着嗓子唱得满脸通红,脖子上的汗珠亮晶晶的,像挂了串小珠子。那一刻,我突然懂了这首歌的分量——它从来不是课本里的歌词,而是能让素不相识的人,在同一个旋律里,生出同一份滚烫的热爱。
演出结束时,掌声像暴雨一样落下来。孩子们涌到台前,把手里的纸花、画着笑脸的卡片往我们怀里塞。结营仪式上,当我们把印着“启航一班”的结业证书发到每个孩子手里时,那个总低着头的小男孩突然举着证书跑到我面前,小声说:“老师,我会记住这首歌的。”他的指尖还沾着彩笔的颜色,蹭在证书边缘,像开了朵小小的花。
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时,我们要离开了。孩子们追着我们的车跑,边跑边喊“老师再见”,声音被风吹得忽远忽近。车窗外,刚才演出的场地空荡荡的,只剩下被踩扁的气球和散落的彩纸,可我好像还能听见《歌唱祖国》的旋律,还能看见那个敬着队礼的小姑娘、扯着嗓子唱歌的小男孩。
原来有些回忆是带声音的。这个夏天的结尾,有蝉鸣,有笑声,有孩子们跑调的合唱,更有《歌唱祖国》里那句“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这些声音会跟着我们回到城市,提醒我们曾在这片土地上,用歌声和真心,和一群孩子共享过一份最纯粹的热爱。这大概就是三下乡的意义——不是我们带来了什么,而是这片土地、这些孩子,在我们心里种下了什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