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
我们身边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一旦被问到“灾难来了最怕什么?”时,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回答的不是“怕没粮食”,而是“担心联系不上家人”或者“自己精神垮了”…
按理来说,这种情况几乎是没有的,但是有行内人觉得,基于今明两年的特殊性,外部环境波动已然成为常态,觉得大家可以考虑将安全防线,从物理囤货升级为系统性能力建设。 比如,虽然粮食不必担忧,但是起码以下四样别忽略:
01.应急装备跟上科技
紧急情况下,粮食、水,虽然是基础必备,但很多人的应急清单已经不限限于此,开始把卫星通信设备列为建议配置。
毕竟,有北斗短报文功能的手机用户,在灾难里,平均比别人早22小时获救!这都是有统计数据的。
而且,药品只能升级也很有必要,比如“智能药盒”,能自动监测温湿度提醒吃药——对于有慢性病的群体来说,这可是“救命报警器”。
有洪水救援报告数据显示,70%的慢性病人出事是因为灾后断药。一个巴掌大的小盒子,解决的不是药品保存,紧急关头能救命,它更像是生命的延续。
02.情感和心理准备
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现象,现在不管是中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大家买米买面都要看看价格表,但是愿意花钱买“提升家庭幸福”的商品,甚至不眨眼就付钱,而且这类东西需求相比过去,更是涨了24%。
而且一些地方清单中,还将“心理安抚包”加入其中,比如香薰片、减压玩具等,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物品,却成为了灾后心理干预的关键。
根据北师大的研究证明,灾后头三天最容易出心理问题,及时安抚能把严重心理创伤减少35%。
特别是对于独居老人来说,这种需求更为强烈。像那些不缺钱、有高养老金的老人,他们总爱囤积旧报纸、空药瓶,也是心里缺爱的表现。
03.应急物资“囤完”还得让它“活”起来
有些东西囤了不是就完事的,还需要让它活起来,比如你囤一些必备药品,一段时间可能出现过期,电池一段时间可能出现受潮,不及时清理,囤了也是白费。
所以,应急物资“囤完”还得让它“活”起来,可以进行“三查两换”,即:每季度查保质期,每半年换食品和药品,每年更新应急计划。
据调查显示,普通家庭每年因为应急物资过期浪费的钱就超200块,还不算占地方的成本,所以,应急物资活起来,也是很重要的!
04.现金储备“后手”
大家都喜欢了手机支付后,很少人家里放置现金,殊不知,这种习惯无形中反而增加了风险。
国外有个报道,某地地震后,便利店货架空了,手机信用卡支付瘫痪,但是用现金却能买到藏在柜台下的泡面和矿泉水。
所以,不管现在你的手机有多万能,建议家里备上5000到10000块小额现金。这不光是防断网断电,也是照顾那些不习惯用手机的人,
比如老年人,他们更觉得现金更安全。这可不是信口胡言,日本有研究发现,54岁以上的人在紧急情况下反应比年轻人慢40%,手里能摸到的钱,比复杂的手机支付更能让他们安心。
05.应急清单背后的道理
应急不是简单的购买物资,得将应急意识变成日常习惯。全家人一起更新物资、演练“应急状态下的生存计划”等等…
把这些防灾意识悄悄种进我们的认知里,才能让我们更加淡定应对突发情况。
只有主动掌握了这种能力,才能变担心为主动应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