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的超强台风 “威马逊”(国际名称:Rammasun)以其空前的破坏力成为广东人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灾难。
![]()
这场被世界气象组织永久除名的台风,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 17 级(60 米 / 秒),中心最低气压 910 百帕,创下 1973 年以来华南地区登陆台风的强度纪录。其威力相当于美国萨菲尔 - 辛普森飓风等级中的五级飓风,破坏力足以造成 “毁灭性破坏”。
极端风力与气压:刷新历史纪录
威马逊的破坏力首先体现在其惊人的风力和气压数据上。登陆海南文昌和广东徐闻时,其中心风力均达到 17 级,相当于每小时 216 公里的风速,远超超强台风标准(≥51 米 / 秒)。
海南岛东部海面浮标站监测到 74.1 米 / 秒的阵风,接近 17 级以上的极限强度。同时,其中心气压低至 910 百帕,是 1949 年以来登陆广东、广西的台风中最低值,形成巨大的气压梯度力,进一步加剧了破坏力。
![]()
这种强度不仅超过 1996 年造成 216 人死亡的 “莎莉” 台风(9615 号),更与 2013 年重创菲律宾的超强台风 “海燕” 相当。
经济重创与基础设施瘫痪
台风过境后,广东成为受灾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截至 2014 年 7 月 19 日,全省直接经济损失达 131.25 亿元,近 255 万人受灾,205 个乡镇的 201 千公顷农作物绝收,1.1 万间房屋倒塌。
湛江、茂名等粤西地区首当其冲:徐闻县 70% 以上的香蕉林被夷为平地,桉树种植园成片倒伏,水产养殖基地因风暴潮彻底损毁,仅湛江一地经济损失就达 127.3 亿元。
![]()
基础设施遭受毁灭性打击:徐闻县城电力系统全面瘫痪,通讯中断,道路被折断的树木和广告牌阻断,部分区域因海水倒灌沦为 “死城”。雷州半岛东岸出现 4.05 米的风暴增水,仅次于 1980 年 “荷花” 台风的历史极值,导致沿海村庄被淹,渔排养殖场全部被毁。
持续侵袭与次生灾害叠加
威马逊的恐怖之处还在于其长时间、多地点的持续破坏。台风在 48 小时内三次登陆中国(海南、广东、广西),并深入云南,影响范围覆盖华南四省。
在广东,其外围环流引发特大暴雨,海南白沙县单日降雨量达 602 毫米,雷州半岛累计降雨量超过 500 毫米,导致南渡江等河流发生超百年一遇洪水。
此外,台风登陆时恰逢天文大潮,风暴潮与暴雨叠加,使湛江、茂名等地的沿海村镇遭受 “海陆夹击”,海水倒灌深度达 1-2 米,大量农田和房屋被浸泡。这种复合灾害链极大增加了救援难度,也让民众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心理阴影与防灾启示
威马逊的破坏力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在广东民众心中留下深刻创伤。台风登陆时,湛江、徐闻等地出现 “车辆被掀翻”“铁皮屋被撕裂” 的场景,部分村庄因电力和通讯中断与外界失联长达 48 小时。
尽管广东省通过提前转移 35 万人实现 “零死亡” 的防灾奇迹,但灾后重建耗时数月:徐闻县用了两周才恢复全县供电,被毁的香蕉种植园和渔排直到次年才逐步复产。
这场灾难促使广东大幅升级防灾体系,包括建立更精细的台风预警模型(如 9 公里分辨率数值预报)和完善沿海防护林工程。
![]()
如今,“威马逊” 虽已被新名称 “博罗依” 取代,但其留下的教训仍警示着人们: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超强台风的威胁从未远去。
2014 年的这场灾难,不仅是广东防灾史上的里程碑,更成为全民气象灾害意识提升的转折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