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我们提到角色同质化,令观众倍感审美疲劳,话题的当事人往往是年轻流量演员,很多人穿梭在换汤不换药的古偶中,带来一个个只凭剧照甚至分不出差别的角色,被广大网友质疑根本没有突破舒适区的能力。但在今年,不少中年男演员与过往一样贡献着并不算差的演技,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唱衰”声,雷佳音因高密度“刷脸”导致观众逆反,不少网友甚至在社交平台直言“为了大家着想,你还是停停吧”,《以法之名》播出表现不错,但张译饰演的洪亮一角缺乏突破性也是无法忽视的事实,还有正在热播中的《扫毒风暴》,段奕宏饰演的林强峰目前从观众的反馈来看,只能说是毁誉参半,这和他近年来深陷在“追凶警察”的戏路里无法自拔不无关系。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借着这个机会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明明身处当打之年,在市场里也拥有一定话语权的中年男演员,会被反复按在各种同质化的角色里?毕竟,当观众审美疲劳成为常态,这不仅仅是演员个人的困境,更为整个影视行业敲响了警钟。
“赛道学”是把双刃剑,资本过度保守导致“绑定”
众所周知,中年男演员演技扎实、观众基础牢固,他们只要出现在影视剧里,就会被业内外视为作品的质量保证。但是在今天,诸多内因外因让大环境开始改变,哪怕总是被看做“定海神针”的中年男演员们,同样也会面临角色类型窄化、观众审美疲劳等问题,严重的甚至影响到了个人口碑。
这场自我复制的“瘟疫”究竟是如何开始蔓延的?背后的成因其实十分复杂。第一,毫无疑问,对于雷佳音、张译这些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中男”来说,他们绝对是有塑造立体、鲜活人物的能力的,但演员毕竟不是魔术师,不可能彻底“改头换面”,他们塑造的每一个角色必然都会保留自己标志性的表演习惯,这种习惯加上差异化不够明显的人物内核,就会带给观众一种雷同的观感,如果这个演员又十分的勤劳高产,让这些同类型的角色在短时间内疯狂“刷屏”,就会彻底催生出观众的逆反心理,令他们觉得厌烦。
以雷佳音为例,《长安的荔枝》中李善德所流露出的怯懦、尴尬、慌张的微表情与小动作,作为他的“演技符号”在其他角色中都曾经出现过,从这个“唐朝悲催打工人”的脸上,你不难找出《人世间》中“窝囊小儿子”周秉昆的影子。
另外,随着“人设赛道”这个概念越来越普及,甚至成为了很多剧集不可或缺的宣传抓手,这种铺天盖地的营销模式也在无形当中强化着观众潜意识里的“刻板印象”。当我们一提到雷佳音,脑子里就已经自动链接了“窝囊废”这个词,一个擅长演“紫色”的演员,是如何处理“葡萄”和“茄子”的差别的?在这个短视频当道的年代,用户已经越来越懒得动脑子去深究这些东西,很多人往往都是“看个大概”就跟着互联网上迅速扩散的大众情绪走了,而不是经过认真的自主思考之后再评价,忽略了演员们在舒适区里细耕出的那么一点差异化。
第二,“中男”们看似拥有内娱最豪华的资源,但在近年来寒冬期持续升级,各大平台都在降本增效的大环境下,他们也开始体验到了被拘在“一亩三分地”的匮乏。纵观雷佳音、张译、秦昊、段奕宏等头部“中男”近两年的表现,角色基本上都被固定在两类:“深陷中年危机的窝囊小人物”与“悬疑剧和主旋律剧中的硬汉”,而这两大赛道从今年收获的成绩来看,都已经呈现出了某种“边际递减”效应。
让雷佳音、郭京飞等演员们大放异彩的“窝囊废”赛道,其实重点并不在“窝囊”,而是“无害感”和“无攻击性”。这类人设轻松解构了男性身上的传统父权叙事,增加了人物的亲切感与松弛感,带给女性用户一种平等、被尊重的感觉,迎合了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女性主义思潮的崛起,算是一种吃到了时代红利的角色类型。但市场的过度开发,似乎也让这种红利来到了尾声,很多观众在审美疲劳的同时开始觉得,在经济下行期,又怂又丧的角色很难赋予自己情绪价值。
悬疑与公检法题材的流行则踩中了多个市场风口,流量经济逐渐退潮以后,具有现实主义审美的主流价值内容变得更容易收割口碑与收视率,紧凑、烧脑的剧情,显然也更容易得到追求“细糠”的用户的青睐。
这一类型与“中男”携手,共同缔造了无数个令人惊艳的精品力作,但大量的开发加上缓慢的创新,却也在无形当中提高了赛道继续产出爆款的门槛。今年,除了刚刚收官不久的《以法之名》,该赛道再无令人信服的出圈之作,甚至有不少观众指出,刑侦悬疑剧从叙事到人物塑造都存在着越来越严重的同质化问题,连对人性复杂层面的描摹都像是在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例如,《扫毒风暴》中秦昊饰演的卢少骅和《猎冰》中张颂文饰演的黄宗伟,都是残忍狡诈的大毒枭,连原型都是同一个人。段奕宏从《八角亭谜雾》《双探》到《沙尘暴》再到《扫毒风暴》,已经接连演了四个追凶刑警,同样的身陷谜局,同样的沉稳、克制、执著,能在第一时间感知的差别只有地域属性。
并且,在这些本来就为数不多的选项中,平台和制作方为了规避风险,保证最高的投资回报比,也习惯反复把“中男”们摁在已经成功过、最稳妥的人设里,所以同类型资源逐渐与个体演员产生出了一种不太健康的“绑定”,雷佳音永远“窝囊”,张译永远在伸张正义……,可以说,资本这种“懒得动脑”且沉迷复制的保守态度,才是导致当下网友彻底逆反、诟病不断的核心症结。
放缓脚步、审慎布局,“寒冬期”更需把握机遇
面对已经为所有人敲响警钟的困局,中年男演员们是否真的已经无路可退了?倒也未必,虽然演员只是行业结构的被动承载者,但也并非完全发挥不了自身主动性,只要不被浮躁、短视的逐利思维掌控,便有机会降低观众审美疲劳发生的可能性,拿回过往的优良口碑。
第一,“中男”可以适当减产,让“稀缺性”代替“同质化”。和更新换代极快,降低曝光量无异于“自杀”的流量小生不同,“中男”们演技扎实,行业地位更加稳定,只要到达头部,就不会轻易被取代,所以他们是有余地放慢脚步保证新鲜感的,毕竟如果角色积累不了口碑,“看腻了”等负面声音不断,那演的越多,观众缘消耗的也就越快。
而且,离开了密集的输出,演员也可以趁此机会多观察体验生活,从书籍、经典影视等文艺作品中汲取养分,说不定还能让业务能力有一个全新的升级。
张译就敏锐的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拿到华表奖之后的采访中,他表示自己将暂停工作,回归生活调整一段时间再接触新作品。还有靳东,他从2017年开始凭借着各种“西装霸总”的形象刷屏,一路从收视王者走到被网友吐槽,近两年他低调了很多,减产后选择深耕主旋律,今年还凭借《西北岁月》拿下了白玉兰视帝,风评恢复了不少。
第二,抛弃“番位”执念,挑战多元化角色。如同上文中所提到的,头部“中男”的行业地位相对稳定,所以比起流量艺人,番位对他们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市场并不会因为你出演了一个非绝对主角,就迅速判定你的咖位与商业价值在下降。这就意味着,在主角形象大多换汤不换药的今天,“中男”们偶尔选择出演人设更具实验性、更多元化的配角,或许能给观众带来惊艳的感觉与差异化的体验。
例如雷佳音在《满江红》中饰演的大反派秦桧,他把角色的心狠手辣、冷血懦弱、敏感多疑展现的十分精准到位,甚至成为了电影中不可忽视高光之一,十分具有突破性。
第三,谨慎选择剧本,以高质量对抗“复制感”。很多头部作品选择“中男”参演,无疑是看中了他们过往在此赛道中取得的成就与成熟演技,哪怕是项目在其它维度有不可忽视的瑕疵,也能通过“人保戏”拿到收视口碑双丰收的结果,但在观众对剧集品质要求更加严苛,口味也更加刁钻的当下,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奢望,如果作品质量掉线,即便有实力派坐镇,他们的业务能力也不可能挽救一切。
这就要求“中男”们必须要更加审慎的挑选剧本和项目,特别是在面对与过往戏路差异化不大的角色时,说白了,用户并不是完全不能接受演员饰演的角色带有一些同质化特点,只是如果再叠加上平平无奇、令人感到乏味的剧情,和漏洞百出、缺乏“爆相”的制作,就会让观众的忍耐度瞬间下降为零。
以《以法之名》为例,除了结局被部分观众质疑烂尾之外,该剧在播出时得到的评价都是以正向为主,谜雾重重、反转不断的剧情引发了观众“抓坏人”的热情,在激烈的讨论声中剧集热度持续发酵,可以说,一骑绝尘的收视成绩为张译消解了不少舆论压力,网友们固然希望他未来的角色可以更加多样化,却也并未像对待雷佳音那样口诛笔伐。
总而言之,中年男演员想要改变自己的处境,必须把握住为数不多的机遇,提高自己产出有效表演得概率,既要“螺蛳壳里做道场”,在有限的空间内把角色塑造的立体、有人味,又要审时度势练就前瞻性眼光,积极在蓝海题材中寻找新的可能性。当然,想要从源头上“根治”这种审美疲劳,还需要平台和制作方听取用户意见认真反思,大力发展创新题材与多元化内容,才能推动剧集市场一点点走向更加健康的发展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