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断有家居、电梯等房地产上下游行业的老板跳楼自杀的新闻。如,居然之家创始人、前家居首富汪林朋7月27日解除留置后跳楼身亡,靓家居创始人曾育周7月17日凌晨跳楼自杀,西子电梯董事长刘文超6月2日跳楼身亡。
另外,前家居首富车建新5月被云南方面立案调查,现家居首富刘兵7月24日被留置,“国内家装第一股”东易日盛资金链断裂面临倒闭,圣都装饰虽然背靠贝壳大树也在不断瘦身……
这一切,反映出当前房地产在经济下行、行业出清、政策整顿等多重压力下的极端困境。
他们如果像万科的口号那样,“活下去”,能捱过去吗?他们是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选择了自杀吗?
起码从杠杆周期来说,是这样的。
本号在《自杀者、失联者们的明斯基时刻》一文中这样写道,“从2018年开始至2021年,公司债券市场将迎来偿债和回售高峰,违约事件必将增多。像周建灿、杨子善这样曾经膨胀过的人物,将在债务周期尾声不断出现,凄凉收场。他们都迎来生命中的明斯基时刻。”
大约从2022年开始,持续了三年的去杠杆化运动,有所调整。2023年,加杠杆已是明面上的政策与操作。
从三大部门来看,截至2025年一季度,政府部门杠杆率为63.2%,较2024年末上升2.4个百分点,力度创本世纪新高;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73.7%,较2024年末上升5.3个百分点;而居民部门杠杆率为61.5%,较2024年末微升0.1个百分点,处于从“去杠杆”转向“稳杠杆”的阶段。
在整体杠杆率上升的阶段,不至于出现企业大佬们连环跳的悲剧。但问题频频出在地产行业,既与政商不清有关,更与行业的分化有关。
因为当前的加杠杆,是结构性加杠杆:企业部门整体呈现 “国企加杠杆、民企去杠杆”、“新兴行业加杠杆、传统行业去杠杆” 的分化格局。政策通过专项再贷款、信用支持工具引导资金流向战略新兴产业,但民企融资难问题仍未根本缓解。
于是出现了行业差异:杠杆加在了高端制造(设备更新政策支持)、新能源(光伏风电抢装)、电力(电价市场化改革)等,而房地产(一季度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 3.5%)、传统化工(产能过剩)、钢铁(利润同比下滑)等仍在去杠杆。
于是,去杠杆行业的民企,这个交集区成了压力最大的区域。或者说,加杠杆的进程,还没传导到这个区域。
按照一种设想,政府加杠杆通过基建投资、设备更新等向企业部门传导,同时通过消费补贴提振居民需求,形成 “政府扩表 — 企业盈利修复 — 居民信心回升” 的闭环。
可惜,汪林朋、曾育周们没能熬到那一天。
中国现在的政府部门大力度加杠杆操作,是吸取了日本过去的经验教训。而现在,日本的股市、楼市都比较火热。
这里不妨回顾一下日本的杠杆率情况。1990 年底,日本居民部门杠杆率为 68.4%,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为 139.3%,此后居民部门杠杆基本持平至 2000 年,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在 1993 年底触达 144.9%的历史最高点后持续下降至 2016 年。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通过削减债务,减少杠杆,以恢复财务稳定和可持续性。这进一步抑制了投资和消费,使得经济增长受到严重限制。从现有数据看,日本政府部门自 1997 年底有统计数据以来杠杆率持续飙升,这与日本政府采取的一大批财政刺激措施有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