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贵阳有一处独特的建筑景观出圈了,这就是水口寺大桥。这座大桥的引桥长达300多米,在其引桥下面,错落有致地排列着10多栋居民建筑楼,从桥头一直到桥尾。每一栋房屋的楼顶,几乎都已经顶到了桥板,远远望去,像是支撑大桥的桥墩。有网友疑惑,这是先建的桥,还是先盖的房子?
△贵州贵阳水口寺大桥 © 衣笠经行小记
水口寺大桥是贵阳市的东出口和龙洞堡机场的大通道,每时每刻都有大量车流通过,而居住在桥下的上百户居民,还真没有觉得自己住的小区有什么特别的,而每天忍受桥上车流不息,带来的噪音、震动以及灰尘等问题倒是真的。
△贵州贵阳水口寺大桥下的居民楼 © 国书玩无人机
水口寺大桥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 年),初名普济桥,亦称广济桥,为五孔石拱结构。因清代在水口寺附近修建,民间渐称水口寺桥。1966年重建后正式定名并拓宽桥面。1996年7月,贵阳遭遇大洪水,该桥被洪水冲塌。1997年5月,重建后的水口寺大桥竣工通车,桥长70米,宽25米,为钢筋混凝土拱桥。而桥下的居民楼是在1999年修建的。
△水口寺大桥旧照 © 网络
上世纪90年代,因修建机场高速公路,建设单位贵州省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征用了蟠桃宫部分土地。作为补偿,桥下的空地则用于修建拆迁安置房和困难户的廉租房。当时政府考虑更多的是尽量多修房子,解决拆迁安置问题和困难户的住房需求,并没有过多地考虑规划方面的问题。
△水口寺大桥现状 © 网络
水口寺大桥下的居民楼,每一栋都紧靠大桥的高度而建,从最高处的8层楼到最矮处的2层楼,房屋的楼顶与桥板之间的距离最短处不足一米。这些居民楼的建筑风格各异,有的窗户紧靠桥柱,有的房子紧靠桥墩,让人不禁感叹建筑的难度。
△水口寺大桥下的居民楼 © 新华网
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从1999年起就开始了汽车呼啸和楼板震颤的桥下生活。重型卡车呼啸而过,桥身微微颤抖,嗡嗡的震动声沿着桥墩传导下来,穿透居民的房屋,厨房也跟着共振,锅碗瓢盆碰在一起,叮叮作响。然而,尽管这样的生活环境充满了噪音和震动,但居民们却早已习惯了这种生活状态。
△居民楼几乎与水口寺大桥下的并为一体 © 新华网
近年来,随着网红经济的发展,一些网红对这片独特的建筑进行了航拍,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许多网友表示这片建筑很有网红打卡拍照的潜质,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参观和拍照留念。这片建筑群的特点在于,它将现代桥梁与居民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景观。
△水口寺大桥下的居民楼 © 晓泓叔
从过去的普济桥到如今的水口寺大桥,从最初的石拱结构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拱桥,桥梁的变迁反映了城市交通的发展和进步。而桥下居民楼的出现,则是特定历史时期城市规划和住房需求的产物。它不仅为当时的拆迁户和困难户提供了住所,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住房压力。
△水口寺大桥下来往的人群 © 柯温焜_Kevin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水口寺大桥下的这些居民楼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但也有人表示,现在很多人到此打卡拍照,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网红打卡点呢?对此,你怎么看?可以在留言区发表你的观点。
编辑:吾君
声明:本篇文章资料及数据引用自权威媒体、新华网、凤凰网及公开资料,并结合了个人见解进行阐述。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未经授权请勿以此版本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