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临海古城镰仓,有一座顺山而建的小镇。
有一天,一个男人忽然抛下妻子和三个女儿离家出走,和情人私奔去了…
15年后,三个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接到了父亲的死讯…
在父亲的葬礼上,三姐妹认识了同父异母的妹妹:浅野铃。
她们决定把这个孤苦伶仃的妹妹,接过来一起生活…
就这样,浅野铃走进了父亲曾经生活过的房子。
这是一栋百年的老旧房子,四季流转,四姐妹的故事,在这里悄然上演…
要伺候好一座老房子,并不容易,要打扫庭院,要修补被风吹破的窗棂,最辛苦的,是要照顾好院子里那棵50年的梅子树…
大姐说:照顾活着的东西都是很费劲的,这是外婆的口头禅。
多年前,我第一次看是枝裕和导演的这部《海街日记》。
整部电影,没有狗血的姐妹撕逼,只有淡淡的忧伤和庸常的生活:一碗好吃的小沙丁鱼盖饭、午后偷偷睡个懒觉、姐妹间的拌嘴、互相涂指甲油…
住老房子,不是什么特别舒适的享受,冬天特别冷,窗户好像总在漏风,卫生间里还时不时出现奇怪的生物(灶马),吓你一跳…
但在这里,你依然能感觉到平凡生活中的诗意:
一年摘一次梅子,酿一次梅子酒,酒酿好了,夏天就来了;
一年一度,穿上浴衣,看一次烟花…
在门上标记自己15岁时的身高…
骑车钻过樱花“隧道”…
当年的我,被温暖治愈的画面吸引,对情节反而印象不深,甚至在写推送时,起了这样的标题:这四个日本女人啥也没干,就演完了一部电影…
但最近,我再次打开这部电影,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
这哪里是什么都没干拍完了电影,这明明是干了好多好多事啊…
这个故事一点也不平淡,它蕴含着无比浓厚而细腻的情感,简直可以说是波澜壮阔。
观影过程中,我数次泪目…
这不是因为我突然变得敏感,变得观察细致…
而是前不久,我读到了《海街日记》的原著。
原作漫画的作者,名叫吉田秋生,是一名女性。
据说,当年是枝裕和看了漫画第一话,就发出感叹:这个(漫画)肯定会拍成电影的,不,不能别人拍!我想自己拍!
吉田秋生
后来,漫画出了一半,电影就先拍出来了…
电影有着导演特有的气质,克制而诗意,豆瓣评分高达8.8,可谓经典,但很多漫画粉依然认为,不如原著…
原著漫画豆瓣9.5分,堪称神作。
今天,我想着重说一说这部漫画。
(前阵子乌鸦去镰仓玩,特意带这部漫画到取景地打卡了)
原作漫画一共有9本,在电影拍摄阶段,漫画刚出版到第5本。
但5本书的信息量,还是无法完全塞进一部电影。
是枝裕和导演于是提炼了故事主线,删掉了复杂的支线,把它浓缩到两小时…
漫画有四姐妹各自完整的成长故事,呈现了更多的细节,是对电影极好的补充。
看完漫画,再回头看电影中的情节,会有很不一样的感受。
比如,浅野铃搬进这个家,和三个姐姐一起生活,姐姐们对她很友善,这看起来这是个很温暖的故事…
但其实,暗流涌动…
有一次,小铃对别人说:感觉自己像是女生宿舍里最小的那个。
在电影里,这是匆匆带过的画面…
但在书中,大姐留意到了。
正是这句普通的陈述,暴露了小铃的局促不安。
大姐敏锐地察觉到:原来在小铃的心中,我们之间的关系,不太像姐姐和妹妹啊…
这是一次无意识的真情流露和一次深刻的相互看见。
“女生宿舍”暗示着临时感和距离感…
亲姐妹之间,会吵架,会撒娇,会肆无忌惮,这才是家人,但小铃在这个家里,始终小心翼翼,心事重重。
她不敢跟姐姐们提及关于父母的回忆,不敢表达思念父母的悲伤…
因为在她的心里,是父母的婚外情伤害了三个姐姐,但她又深爱着离世的父母…
姐姐们越是对她好,她越是感觉愧疚。
明明不是自己的错,她却认为是自己伤害了别人。这个15岁的女孩太懂事了,因此背负了难以承受的压力…
漫画里有大量小铃的独白,展现她丰富的内心世界…
是漫长的岁月,姐姐们点滴的陪伴,一点点卸下她肩头的重担…
再比如,电影中,三个姐姐的母亲出场不多,给人印象,是个不太靠谱的人。
母亲和父亲离婚后,把女儿们丢给外婆,跑到外地再婚,多年没有音信,只有六年前外婆的葬礼才出现了一下。
这次突然回来,想的却是要把姐妹们住的房子卖掉…
但漫画补足了母亲的故事线。
母亲出生在教师家庭,身为家中的独女,她被寄予了厚望。
也许是天分不够,也许是父母要求太高,无论她怎么做,都无法令父母满意。
她一直是个不被看见的孩子…
这栋老房子,是带给三姐妹安全感的港湾,却是只会让母亲感到窒息的地方…
她离婚后,带着孩子回到家中,最终还是选择了逃离。
她想带走女儿,但外婆不同意,她就没有坚持,事实是,她根本没有能量对抗外婆…
在外婆的坟前,她淡淡地说:对不起,很久没来看你,对不起,我没能成为让妈妈满意的女儿。
平淡的话语,背后是沉重的人生。
陪母亲前来的大姐,此刻才意识到:原来,妈妈也曾经是别人的女儿。
一直以来,大姐怨恨母亲的不负责任,但这一刻,她突然理解了母亲:爱和付出是需要足够强大,才有力气完成的,母亲不具备这个能力,她也是个可怜的孩子啊…
这不是原谅,童年的伤害依然存在,但大姐在这一刻学会了释然…
她飞奔回家,拿出外婆生前酿造的最后一瓶梅子酒,送到车站,交给母亲。
外婆生前没给母亲道过歉,现在,她已经去世六年了…
母亲也没有给女儿道过歉,现在,女儿把这瓶酒交到母亲的手里…
这一刻,三代母女似乎完成了某种对话。
漫画补足的细节,才让电影的这一刻更加动人…
伤害、怨怼、思念、疏离,母女之间的爱恨纠葛,全在这酒里…
酸涩的青梅变成了甘甜酒浆,似乎象征着生活的酸楚、创伤转化为了理解、包容与内在的力量。
是枝裕和导演曾说,这是一部关于街道和时间的作品。
在季节轮转、周而复始的日常生活中,性格迥异的四姐妹,彼此陪伴、治愈,一起成长。
我认为,它更是一部优秀的关注女性生命的作品。
这年头,很多作品都把女性主义作为卖点,但《海街日记》从来没有宣扬什么主义,也没有什么大女主的套路,相反,故事里的女孩子都有缺点。
放在现在的舆论环境里,都可以被道德审判:
大姐“知三当三”,二姐烟酒不离手,还恋爱脑,三姐简单幼稚没有事业心,小妹总是心口不一…
三个姐姐怎么这么拎不清,去收养爸爸小三的女儿,明明是她的母亲抢走了爸爸啊…
但正是这样的作品,深深地打动我。
到底一个好的女性主义作品是什么样的?
我认为,好的作品不应该简单地贴上标签或堆砌口号,而是在于它能深刻呈现女性的真实处境,挑战固有结构,并激发关于平等与自由的思考。
作品中的女性不是非要做一个强者,而是能够坦然承认,自己做不到那么强大。
她们可以接受另类的、不完美的自己,也可以接受不同的她人。
在《海街日记》中,每一个女孩都那么特别,也有各自不同的成长线。
比如,小铃热爱踢足球,她和一帮男生混在一起踢球,从来没有“女孩应该怎样”的束缚;
因为家庭变故,她内心敏感而封闭,在和姐姐的相处中,才慢慢解开心结。
比如,大姐因为“代理母亲”的巨大压力,爱上了能给她安慰的有妇之夫,陷入婚外恋的泥淖之中…
后来,她逐渐走出来,懂得学习放下一些负担,允许自己追求幸福。
比如,二姐总是养软饭男,实则有一颗敏感脆弱的心,后来她慢慢成熟,找到了人生方向。
再比如,古灵精怪的三姐,从小没有爸爸,所以有点恋父情结,选择了运动店店长这样比她年长很多的对象。
她不必是什么独立大女主,她的天真和善良一样闪闪发光。
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当小铃跟她坦白说,爸爸以前经常给自己做小沙丁鱼饭,还喜欢钓鱼…
她开心地说:我不记得爸爸的事了,你一定有很多关于爸爸的回忆,告诉我一些吧。
她明明有理由难过、嫉妒、愤怒,爸爸没有给她做过饭,没有陪她钓过鱼,是眼前这个妹妹抢走了本应属于她的父爱…
但那一刻,她那么高兴。
虽然生活在爱的缺失中,三姐主动选择用理解和开放去创造爱,她的率真和包容,成为了姐妹间情感的润滑剂。
她的“善良”不是未经世事的单纯,而是在认识到生活苦涩后,依然选择拥抱那一点点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