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美国传来一个消息,
他们发射的一颗造价昂贵的、
高度机密的神秘“间谍”卫星,
在发射后,
因未能和运载火箭顺利分离,
导致任务彻底失败。

火箭托举卫星,卫星搭载火箭,
这样尖端的高科技,
费时费力费钱,
没几个国家能玩得起。
此前,
美国曾用火箭发射一种特殊卫星,
接连失败了12次,
而中国因为有一位绝密人物,
最终拿下了这一世界性难题。
他叫,王希季。
![]()
天降斯人,为中华而生。
他出生富贵商贾之家,
少时目睹日寇入侵昆明,
炮火中的生灵哭嚎,
让他悲叹:国弱万民哀。
千秋耻,终当雪,
少年王希季发誓要“工业救国”,
欲救中华,必先成“人杰”,
从西南联大毕业后,
他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留学,
拿下动力专业,
和燃料专业的硕士学位。
正准备继续读博之际,
《纽约时报》上两张照片,
令他震撼万分。
![]()
一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张是上海解放,
解放军席地而卧露宿街头,
他们没敲开任何一户百姓的门。
王希季难掩激动之情:
我从未见过这样的部队。
![]()
他当即弃了读博机会,
也弃了来自美国各大电厂的聘请,
跨越茫茫大海,
奔赴华夏万里山河。
那天在船上,
仰望太平洋上空满天星斗,
他不知道十年后,
“王希季”这三个字的威力,
将刺破浩瀚苍穹。
1958年,
正在研究热电厂发电的他,
被一纸密令调走,
当他回过神来,
人已经在上海机电设计院。
(即1001卫星和运载火箭总体设计院)
这一年,
中国掀开一场波澜雄壮的梦:
上天,入地,下海。
37岁的王希季,
掂了掂自己肩上的责任:
卫星和探空火箭技术总负责人,
看来这是要“上天”。
他又瞅了瞅身边,好家伙,
连一件称手的“武器”都没有,
没有火箭方面的专业知识,
没有相关设施和技术资料,
没有精通领域的专业人才,
妥妥的“三无”背景,这要怎么搞?
啥啥都没有,可他眼里有光,
那光足以照亮华夏前进的方向!
![]()
他四处寻找资料,
一点点拼凑出技术蓝图,
自己学懂了,再教会年轻人,
“现学现卖”,两不耽误。
没有新的实验室,
就把厕所改装一下,
没有吊车,
就用绞车把火箭吊上发射架;
没有燃料加压设备,
就用自行车打气筒把气压打上去;
没有自动的遥测天线,
就几个人合力“手动”跟踪火箭;
没有电子计算机,
他就带着团队用计算尺,
甚至干脆拨算盘珠子……
许多无法想象的难题,
被他用“土办法”一一解决。

1960年,王希季和团队在上海郊区,
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
虽然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
却是跨越了民族横堑千年的鸿沟,
奔向太空的梦,
就此缓缓拉开大幕,
气象火箭、生物火箭、
取样火箭……
一样样凝聚成星辰大海。
五年后,时代再次赋予王希季,
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重任:
主持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
“长征一号”的研制。
1970年,
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
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轨道。
作为“长征一号”主要研制者,
王希季的名字,
从此随火箭刺破苍穹,
载入巍巍航天史册。

![]()
毛主席查看火箭
为了中华,他从一个火电专家,
把自己逼成火箭专家,
接着又被“逼”成了卫星专家。
返回式卫星,世界性难题,
就连美国都足足失败了12次,
这一艰难的研制工作,
交到了他的手中。
在我们中国,搞卫星的人很多,
搞火箭的也不少,
可同时能搞这两样大国神器的,
屈指可数,
王希季是这几位牛人中的一个。
放飞火箭后,
他承担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
型号设计工作,
那些年为此付出了多少,
已经无法计算。
仅返回式卫星的回收系统,
他们就经过足足58次空投试验。
又一个五年过去了,
中国第一个返回式卫星,
终于发射成功!
当卫星从遥远天际顺利返回地面时,
王希季,已经三天三夜没合眼了。
欧洲人敬佩地说:
“中国的航天技术有两件事了不起,
一件是独立研制出氢氧发动机,
另一件,
是独立研制出返回式卫星。”
![]()
从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
到第一枚运载火箭,
再到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王希季身上背负着的赫赫荣光,
远远不止这些:
上世纪70年代,
我国进行了15个型号的火箭研制,
王希季一个人,
就负责了12个型号;
上世纪80年代,
我国先后成功发射8颗返回式卫星,
其中有6颗,
是王希季负责研制的。
以一凡人之薄力,
成一国一民族之不世伟业,
他的名字,早该威震八方。
但因多年为这些国家机密拼搏,
他被久久深藏功与名,
成为了家人都不知道的“神秘人”。
妻儿还是在十年运动中,
看到批评他的字报,
才知道他是在哪里干什么的。
祖国不会忘记奉献者,
1999年两弹一星功勋表彰大会,
当78岁的他站在人民大会堂,
大家这才知道,
这个不起眼的白发老头,
是支撑起中国航天的砥柱之人。
![]()
80多岁,王希季提出“天疆”概念,
认为太空是国家主权的重要部分,
他不顾自己年迈的身体,
东奔西走,
尽力阐述航天技术的深远意义。
90多岁,他仍是“航天界的创客”,
为中国航天提供各种创意献计献策,
满头白发的他,
手边总是拿一个小本子,
上面记录着密密麻麻的科研数据。
中国23位两弹元勋,
点亮一个世纪,照亮民族未来,
到如今还陪伴着我们的只剩三位,
104岁的王希季,
是其中最年长的巨星。
这么大年纪了,
他还在关心着“中国制造2025”,
研究着“互联网+航天”的新项目,
对他这样的人而言,
报国,是说“一辈子”,
就是“一辈子”的事情。
![]()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凡人之躯,扛起星辰大海,
航天巨擘,为百万里山川,
中华民族能有今日之盛世,
明日之辉煌,
是因为,
我们站在王希季这样的巨人肩膀上!
2025年7月26日,
祝老先生104岁生日快乐,
愿他峥嵘岁月的光辉故事,
洒遍中华每个角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