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65年前的今天,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下)『太空美文』(126)

0
分享至


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2753

1960年11月5日,一个被写入中国航天史辉煌史册的日子:这天,我国生产的首款导弹,在西北综合导弹试验靶场一举发射成功!

从这天开始,中国没有导弹的历史结束了!

我们在阅读航天文献时,往往会发现用不同的代号来称呼这款导弹,“P-2”导弹、“1059工程”“102任务”“东风1号”导弹等。

其中,P-2是引进代号,1059是仿制代号,102是发射任务代号,东风1号是正式命名的代号。透过这四个代号的演进过程,我们一起走进那段艰难曲折而又灿烂辉煌的历史。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的东风一号导弹



聂荣臻、张爱萍主持导弹发射任务,

代号“102”



西北综合导弹试验靶场,是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基地,在决定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之初,就开始勘察建设,于1960年年中基本建成。1958年11月,基地成立第1试验部,下辖发射试验大队的两个发射中队、一个技术中队。经过在国防部5院集中培训,组织部分技术人员赴一分院和二分院及其厂所实习,在基地与苏联专家跟班作业等艰苦学习训练等措施,较好地掌握了导弹试验技术,为独立发射导弹奠定了基础。

执行101任务,为发射1059导弹摸索经验。既然有一个102任务,必然就先有一个101任务。是的,为了检验靶场和试验部队的训练成果,1960年9月3日中央军委批准用国产推进剂发射苏制P-2导弹的计划,国防科委即向基地传达了中央军委的命令,代号为101任务。试验所用液氧、酒精、过氧化氢等推进剂,分别由兰州化学厂、北京酿酒总厂和天津东方化工厂试制生产。聂荣臻派国防科委副主任张爱萍上将主持发射。担任发射任务的是基地一部试验大队1中队,发射阵地在3号。1960年10月9日7时42分,担任发射阵地主任的基地第一试验部综合处处长吕琳,下达了“点火”、“开拍”的口令,发射一中队的操作员赖继丛按下了点火按钮,导弹尾部喷出耀眼的火光,向远方飞去。在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第17天,中国在自己新建成的导弹靶场,使用国产推进剂,由自己的技术人员独立操作,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地地导弹。


1960年聂荣臻在导弹试验基地

聂荣臻高度评价了这枚导弹发射成功的地位、作用及意义。1960年9月27日,聂荣臻在中央军委常委的报告中说:经中央军委批准,全部用国产燃料发射一发苏制P-2地对地导弹的工作,于9月10日7时41分正式发射。发射过程中一切正常,结果良好,弹头准确地命中目标区。从此次发射可以初步看出,靶场各部队训练成绩是良好的,初步地掌握了操作技术,射击试验的组织工作一般均符合要求;国产液氧、过氧化氢、酒精等燃料,是合格的;发射阵地的建筑工程质量良好;大地测量数据准确,地图符合要求。这次发射成功,证明我们是可以干的,但这仅仅是第一次,以后也还可能有许多次失败。所以,我们应该戒骄戒躁,兢兢业业地进行工作。聂荣臻的报告,全面评价了这次试验任务,充分肯定了发射基地和参试人员的辛勤劳动成果。正是有了101任务的成功,中国的导弹发射基地的基本设施经受了试验的考验,中国的导弹发射试验队伍成长起来,为中国的导弹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有了成功发射导弹的经验,决定发射仿制的1059导弹,代号102任务。1059导弹总装完成后,10月5日,钱学森与五院领导上报发射计划和参加人员名单。10月18日,张爱萍、安东给聂荣臻并报中央军委《关于执行l02任务有关问题的报告》说:仿制的苏联P-2型地对地导弹将在10月份总装出厂5发。为了检验仿制导弹和导弹地面设备的质量,拟于11月初至12月份进行实弹射击试验(拟发射战斗弹3发,遥测弹2发),代号为“102任务”。10月20日,聂荣臻给周恩来并中共中央写报告:苏式P-2型地对地导弹的仿制,经两年多的时间,全弹的组合件及控制系统已经试制出来。发动机已经生产出6台,已经进行了6次工艺试车和l次典型试车,试验的结果均符合技术要求。为检验导弹的战术技术性能,拟于11月初在导弹试验靶场进行试验。现已总装成完整导弹两发,拟于本月23日向靶场启运,其余完成总装后陆续前运。23日,中央军委批准,组成了导弹试验委员会,负责领导试验工作,张爱萍担任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基地司令员孙继先、五院钱学森、王诤等担任副主任委员。做了这些准备后,为了保证第一发国产导弹发射试验的成功,经周恩来总理批准,聂荣臻决定亲自到基地主持发射试验。


1964年周恩来视察发射基地

严密组织实施,国产导弹一飞冲天。10月27日,当聂荣臻得知国产的导弹运抵基地后,嘱秘书告基地:发射试验工作要严肃认真,不能有丝毫马虎,各级党的组织对每个参加工作的人员要进行思想动员,落实组织保证措施。只能做好,不能做坏,防止产生骄傲自满。基地贯彻聂荣臻指示精神,对发射流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反复进行演练,保证万无一失。11月4日,聂荣臻从兰州乘火车经清水到达基地后,听取张爱萍、孙继先、钱学森等关于导弹发射试验各项准备工作情况的汇报。11月5日清晨,聂荣臻等到达导弹发射阵地指挥所,为导弹发射任务剪彩,并同试验队员和靶场指战员合影留念。9时2分28秒,1059导弹在靶场3号阵地点火起飞,直上蓝天,按预定弹道飞行。9时10分5秒,导弹命中预定目标区,试验圆满成功。在场的科学家、指挥员们热烈欢呼,纷纷庆贺。发射大队大队长施存璧与政委张达慈,抬着鲜红的喜报,代表广大指战员向聂荣瑧元帅报喜。在留下的不多的影像记录里,我们能感受得到那喜悦的神情。


我国自行研制的近程地地导弹

成功喜讯即报中央,激动心情溢于言表。当天11时,聂荣臻同张爱萍联名致电,将试验情况报告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产近程地对地导弹第一次靶场试验,经过充分准备和详细的技术检查后,于11月5日9时进行发射,起飞状态稳定,导弹完全按预定的弹道飞行,射程554公里,准确命中弹着区。此次发射证明国产地对地导弹技术已基本掌握。发射成功不到2个小时,聂荣臻就向中央报告这一喜讯,共同分享这一美好时光,可见元帅是多么高兴。晚上,在出席基地举行的庆祝宴会上,聂荣臻在向国防部五院、三机部和基地参加试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全体干部、战士祝酒时说 :“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宴会后,同张爱萍、孙继先、钱学森等商议下一步试验安排。提出:第二发要使用真的战斗弹头发射,以试验破坏威力,观察爆炸效果。此后,12月6日和16日,又相继发射两枚1059导弹。至此,首批国产导弹发射试验全面成功,检验了导弹质量和战术技术性能,检验了靶场地面设施设备质量及使用安全运行状况,进一步锻炼了发射试验技术队伍,获得了组织实施发射试验任务的宝贵经验。

这是聂荣臻第一次到基地主持试验,以后又多次到基地主持重大发射任务。在浩瀚大漠留下了无尽的元帅风采。



总参谋部正式颁布导弹命名:

“东风1号”



其实,早在引进苏制P-2导弹之前,中国航天人就已经开始了东风系列导弹的自行设计工作。对此,聂荣臻持赞成态度。1959年3月14日召,聂荣臻等在听取钱学森、王诤、刘有光关于五院科研、仿制任务和基本建设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的汇报时指示:五院自己开展设计东风1号地对地导弹,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自己动手搞设计,练了兵,体会到设计一个型号并不简单,思考了许多问题,看来收获是不小的。现在应继续完成设计,但不一定要安排试制。不能认为设计东风1号是浪费,不试制并不是说走了冤枉路。可以考虑完成设计后做个总结,总结一下经验。东风2号地对地导弹的研究设计照常进行,待条件成熟再安排试制。看来,聂荣臻这里指的东风1号导弹,是五院最初自行设计的一个导弹型号的名称。


国防部五院时期聂荣臻和专家在发射基地

首枚国产导弹被称为“东风1号”,是源自总参谋的文件。1964年3月12日,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委,颁发经中央军委批准的各种导弹、火箭的名称。其中,1059地地导弹改称“东风1号”导弹;原自行设计的“东风1号”改称“东风3号”导弹。至于为什么称“东风”,当时并没有给出权威解释。

关于东风型号的命名,说来也是颇为有趣。人们一般认为,应该来自于毛泽东关于“东风压倒西风”的著名论断。1957年11月,毛泽东访问苏联,在谈到国际局势时,他认为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是对帝国主义阵营的一个有力打击。毛泽东借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一句话,“东风压倒西风”来比喻说明当时的国际形势,是社会主义阵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1956年成立的国防部五院,把自己设计研制的导弹命名为与航天还有天然联系的“东风”,也正像人们把第一导弹综合试验靶场称为“东风基地”一样,打下了那个特定年代的深刻历史印记。


东风1号导弹

这样说人们可能觉得还是太笼统,到底最初是怎样命名的?据曾在五院作战研究处工作过的李军回忆:我的第一件工作是分配到长辛店0038部队四大队去学习“1059”导弹。当时五院已开始仿制“1059”导弹,作战研究处的任务是提出型号战术技术任务书,以指导设计部门的工作。我被分工搞前沿部分,首先绘制一个亚洲敌情设想图。关于设想图的名字,大家七嘴八舌的进行讨论,最后想到毛主席引用《红楼梦》中的一句话:“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便决定起名为“东风一号设想图”。后来给设计部门下达的战术技术任务书中就使用了这个名字,后来我国生产的地地型号导弹一直沿用了“东风”这个名字。当事人李军的回忆,对于我们理解东风1号导弹的命名来源,可能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资料。

1059导弹发射成功后,自行设计研制的东风2号导弹,经过曲折和反复,终于于1964年6月29日试飞成功。此后,中国导弹自行设计走上正轨,东风3号、东风4号、东风5号相继发射成功。改革开放后,东风系列又增加了若干新的型号,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50周年、60周年、70周年等重大阅兵式上公开向世人展示,振奋了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斗志。东风系列导弹家族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发挥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 | 宋泽滨

专栏主笔 | 姚杜纯子

组稿编辑 | 刘心继

对 | 杨阳

主编 | 张文军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我们的太空 incentive-icons
我们的太空
既然选择了太空便只顾风雨兼程
8539文章数 1114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