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身边朋友真实的故事。
去年10月,我朋友,35岁,大厂资深员工,因为公司业务不赚钱,工资高的他,被“优化”了。
他起初以为凭借大厂光鲜的履历,找到下一份工作,应该不会太难。然而现实给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六个多月过去了,投出上千份简历,大多数已读未回;面试了50多家公司,收到的回复无外乎三种:“我们倾向于更年轻的候选人”、“您的薪资要求超出了我们的预算”、“您的经验很棒,但我们的岗位需要更强的拼劲”。
他说那段时间,几乎整夜失眠,头发啪啪地掉,看着银行卡里飞速减少的存款和家人的脸,第一次感到了绝望,觉得自己深陷低谷,简直不能再糟糕了。
也是年初的时候,联系上了我,问我们公司有没有岗位内推,但那时我们车企也非常卷,也是各种收缩HC,我问了HR后,如实跟他讲了这一情况,还推荐了好几个关系好的猎头给他。就在他准备彻底放弃,去开网约车的时候,一个猎头的话,让他转变了思路:“你别再盯着那些大厂了,你现在要做的,不是向上攀爬,而是清醒地向下兼容。”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从那后,他不再执着于平台的光环,转而很快降薪接受了一家只有50人的创业公司的Offer。3个月后的今天,他不仅成了公司的核心骨干,薪资+期权的总包收入,甚至超过了从前。
前几天他顺利转正,所以约出来一起庆祝,也是感谢我当时给他介绍的猎头。
我朋友的这个亲身经历,给我感触颇深:作为打工人,35岁以后,真正能救命的,不是过去的履历,而是向下的能力。
什么是“向下兼容”?它不是认怂,不是躺平,而是一种极度清醒的生存策略。它是指,主动放弃对“平台光环”的执念,带着你在大平台锤炼出的视野、经验和方法论,去一个更需要你的、能让你发挥更大价值的平台,实现“降维打击”。
第一,放弃平台的“光环”,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在大厂,一个人的牛逼,很大程度上是平台的牛逼。无论做的项目再大,离了平台,可能什么都不是。这光环是“租借”来的,随时会被收走。而在小公司,每个打工人,都必须靠自己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会逼着你我,把过去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能力,打造出一个个属于个人的成功案例,并将这些案例放大成为可带走的IP。
35岁之前,你靠平台为自己背书;35岁之后,你必须成为自己的平台。
第二,停止贩卖“听话的体力”,开始交付“解决问题的方案”。
大厂喜欢听话、能熬的年轻人,因为他们是庞大机器上标准化的“螺丝钉”。而如果35岁了,打工人的价值早已不是熬夜写PPT。小公司不需要螺丝钉,它需要的是能直接解决问题的人。我们过去踩过的坑、积累的人脉、看过的上千个失败案例,这些才是最值钱的商品。
简历本身并不值钱,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才值钱。别再按“工时”思考,要按“项目”和“结果”思考。
第三,告别“打工者心态”,切换为“合伙人心态”。
在大厂,我们往往只是一个执行者。而在小公司,离老板最近,离业务核心最近,离炮火声最近。那么就必须学会像老板一样思考成本、效率和增长。这种“合伙人”视角,会彻底重塑我们的职业生涯,我们将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打工牛马,而是一个从被动的雇员,成为主动的价值创造者。
在小公司,我们得学会不为老板打工,而是用老板的钱,为自己的履历和未来创业。
很多人会觉得,“向下兼容”是一种妥协。
事实是,这恰恰是35岁以后,一个打工人最顶级的清醒和野心,最朴素的取舍和选择:放弃了在大厂内卷的虚荣,换来了在小公司掌控局面的实权;放弃了高额但脆弱的薪水,换来了与公司共生死的期权和可能性。而且真正优秀的大厂人,加入创业公司,真的可以是一种降维出击。
向下兼容,不是认输,是换个地图,用更聪明的方式继续当高手。
所以,如果你也卡在35岁的关口,不妨问问自己:是否还有勇气,放下过去的一切,清醒地,向下一次?
当然,如果不想继续打工,其实,也提醒着每一位打工人,一定要早做准备,积极开始副业、开始职场的转型,给自己35岁时更多的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