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养孩子:莫让权利的名义遮蔽责任的光辉
当"我的孩子就得听我的"成为某些父母的口头禅,当"为你好"的外衣下包裹着不容置疑的控制欲,我们不得不反思:在抚养孩子的旅程中,权利与责任的天平是否早已失衡?生育的奇迹赋予人类成为父母的权利,但这份权利从来不是单向的占有,而是双向的守护;不是绝对的支配,而是神圣的责任。当爱的甘泉枯竭,责任的堤坝崩塌,再冠冕堂皇的"权利"说辞,都不过是遮蔽人性荒芜的遮羞布。
权利的本质:不是占有而是信托
生物学意义上的生育权只是赋予了成为父母的可能性,而真正让这份权利具有合法性的,是对"养育"二字的深刻践行。如同园丁拥有培育花木的权利,前提是懂得松土施肥而非强行修剪;如同画师拥有创作画作的权利,基础是尊重色彩规律而非肆意涂抹。现实中,部分父母将孩子视为延伸自我意志的工具,用"都是为你好"的话术实施精神控制,用"我生你养你"的道德绑架剥夺独立人格。这种将权利异化为绝对支配权的行为,本质上是对生命个体的物化——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借由父母降临世间的独立灵魂,父母的权利本质上是社会赋予的"信托责任",是为了保障新生命顺利成长为完整的人。
责任的内核:不仅是供养更是滋养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明确将"最大利益原则"作为儿童权益保护的首要准则,这意味着父母的责任远不止于物质层面的供养。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疾呼:"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这种牺牲不是对个人意志的盲从,而是对生命成长规律的敬畏:是深夜病床前的彻夜守护,是受挫时温暖的拥抱,是迷茫时耐心的引导。然而当下,"丧偶式育儿"的普遍存在、"鸡娃式教育"的疯狂内卷、"电子保姆"的过度依赖,暴露出部分父母责任意识的严重缺失。他们宁愿在朋友圈晒出精心摆盘的辅食照片,却不愿放下手机倾听孩子的心声;宁愿花费重金购买学区房,却吝啬给予高质量的陪伴。这种用物质代偿情感、用焦虑替代理性的养育方式,正是责任意识异化的典型表现。
爱的维度:照亮责任之路的光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成熟的爱是在保持个体独立前提下的结合。"真正的父母之爱,应当是照亮责任之路的光,而非捆绑自由的枷锁。敦煌莫高窟的《父母恩重经变图》,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从怀胎守护到哺乳养育的十二重恩情,那份穿越千年的温情提醒我们:爱不是掌控而是成全,不是索取而是给予。反观现实中那些以爱为名的伤害——因孩子未达预期而实施的语言暴力,因维护家长权威而进行的体罚惩戒,因满足虚荣心而施加的过度压力——本质上都是将爱的能量扭曲为控制的工具。正如泰戈尔所言:"我们看错了世界,反说世界欺骗了我们。"当父母将自身的焦虑投射为对孩子的苛责,将未竟的梦想转化为对孩子的强迫,爱的清泉早已在权利欲望的沙漠中干涸。
站在人类文明传承的长河边,每个家庭都是承载希望的舟楫。父母手中的船桨,既要把握前行的方向,更要守护舱中幼苗的成长。生育的权利如同船的龙骨,责任的履行才是让船乘风破浪的风帆。当我们凝视孩子清澈的眼眸,看到的不应是自己影子的投射,而是一个崭新生命无限的可能。唯有将权利意识升华为责任担当,将占有欲望转化为滋养行动,才能真正领悟养育的真谛——那不是一场单方面的施予,而是两代人共同走向成熟的生命修行。在这场修行中,父母播下的每一颗责任的种子,终将长成庇护孩子一生的精神森林。
关注本号,即鼓励保持良心的智力创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