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小宇上初二后,像变了个人。放学回家就把自己锁在房间,书包扔在一边,捧着手机玩网游到凌晨,喊他吃饭要么不应,要么暴躁地吼 “别烦我”。期中考试成绩从班级前十掉到倒数第五,班主任找我谈话:“他上课总打瞌睡,眼神空洞,可能是网络成瘾了。”
第一次抢他手机时,他像疯了一样摔东西,哭喊着 “你们根本不懂游戏里的快乐”。我和爱人又急又气,带他去了几家医院,都只是说 “少玩点就行”,直到朋友推荐武汉广爱医院有专门的青少年成瘾门诊。
走进医院青少年心理科,墙上贴着动漫海报,候诊区有桌游和篮球架,不像医院更像 “青少年活动中心”。有个和小宇年纪相仿的男孩在玩拼图,他妈妈说:“这里的医生不说‘不许玩’,而是教‘怎么玩得有节制’。”
接诊医生是位擅长青少年心理的年轻男医生,他没提成绩,也没说游戏不好,反而问小宇:“你玩的那款游戏,哪个英雄最难操作?” 小宇愣了一下,开始滔滔不绝地讲 “打野技巧”,医生听得很认真,还时不时问 “那你怎么应对对方的突袭呢”。聊了 20 分钟,小宇的抵触情绪明显少了。
检查过程很巧妙,医生把 “网络成瘾量表” 融入到游戏话题里:“你觉得一天玩多久会影响学习?”“如果不让玩,你会觉得烦躁吗?” 护士还和小宇玩了会儿投篮,“运动能释放压力,比一直盯着屏幕好”。评估结果是中度网络成瘾,伴有抑郁情绪,医生说:“很多孩子沉迷游戏,是因为现实里的成就感太少,游戏里能找到价值感。”
治疗方案很特别,不是 “禁止玩游戏”,而是 “约定玩游戏”。医生和小宇一起制定 “游戏时间表”:每天写完作业玩 40 分钟,周末可以玩 1 小时,但前提是 “必须和家人一起吃晚饭”。他说:“就像吃糖,适量吃是甜的,吃多了会蛀牙。”
医院的 “现实成就感培养” 很有效。每周三下午,小宇要参加 “青少年成长小组”,和其他孩子一起做手工、打辩论赛、学摄影。起初他全程不说话,直到有次手工课上,他做的机器人模型被大家夸 “很酷”,眼里才有了光。咨询师还帮小宇报名了学校的 “电子竞技社团”,“把游戏兴趣变成特长,总比偷偷摸摸玩好”。
“家长课堂” 让我和爱人彻底改变了方式。以前我们总说 “你再玩就把手机砸了”,现在学会了说 “我们知道你玩游戏很厉害,能不能教爸爸玩 10 分钟?” 医生教我们 “寻找孩子的闪光点”:小宇虽然成绩下滑,但游戏打得好,说明反应快、有策略,“把这些优点引导到学习上,比如用记游戏攻略的方法记英语单词”。
最让我感动的是医生对孩子的尊重。有次小宇没遵守约定,多玩了 20 分钟,医生没有批评,而是问:“是不是今天作业太难了,想通过游戏放松?我们可以调整下时间。” 这种理解让小宇主动说:“明天我少玩 10 分钟补上。”
医院的 “家庭游戏时间” 很温馨。每周五晚上,医生会建议我们和小宇玩 “桌游”,“在现实互动中找到乐趣”。有次玩 “大富翁” 时,小宇说 “原来和爸妈玩也挺有意思的”—— 这是他沉迷游戏后,第一次主动肯定现实活动。
三个月后,小宇能自觉遵守游戏时间了,成绩虽然没回到前十,但进步了 15 名。更重要的是,他开始和我们聊学校的事,周末会说 “我们去爬山吧,比在家玩游戏有意思”。
回望这段经历,最庆幸的是没有用 “打骂” 对抗 “沉迷”。武汉广爱医院的医生们,用专业和智慧告诉我们:孩子沉迷的不是游戏,是被理解、被认可的感觉。如果你家也有 “离不开屏幕” 的孩子,别硬来,带他来这里,或许能帮他在现实里找到比游戏更精彩的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