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为一份普通岗位激烈竞争,而企业却为找不到熟练的数控机床操作工、高级电工发愁时,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浮出水面:我们的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大学生吗?答案或许是否定的。比起批量生产的“学历持有者”,社会更渴求的是扎根各行各业、身怀绝技的专业技术人才。
![]()
学历泡沫与技能缺口的现实错位
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从每年600万增至千万以上,“大学生”从昔日的“稀缺资源”变成了就业市场的“常规供给”。然而与之相对的,是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超千万,家政行业持证月嫂月薪过万仍一嫂难求,养老护理、精密维修等领域常年“招工难”。这种错位背后,是“唯学历论”的观念偏差——仿佛只有考上大学才算“有出息”,掌握一门手艺则被视为“退路”。可现实是,一台精密仪器的调试需要高级技师的“手感”,一条生产线的高效运转依赖熟练技工的经验,这些能力,从来不是一纸文凭能替代的。
专业技术人才是社会运转的“筋骨”
社会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既需要设计图纸的“工程师”,更需要拧紧每一颗螺丝的“技术工”。从高铁轨道的焊接精度到芯片制造的纳米级工艺,从古建筑修复的榫卯技艺到现代农业的智能灌溉技术,专业技术人才是保证社会高效运转的“筋骨”。他们的价值不在于学历标签,而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个金牌导游能让游客读懂风景背后的文化,一个资深汽修师能凭声音判断发动机故障,一个非遗传承人能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这些“手上有活、心中有谱”的人才,正是社会不可或缺的“硬核力量”。
打破偏见,让技能人才“站C位”
改变“重学历、轻技能”的现状,需要从观念到制度的双重突破。一方面,要撕掉“技能人才低人一等”的标签,让年轻人明白:在数控机床前钻研精度的工人,和在实验室里做研究的学者同样值得尊重;另一方面,要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让职业教育有奔头——比如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打通技能等级与职称评定的通道,让“高级技师”能享受与“教授”同等的社会认可。当一个电工能凭手艺在城市立足,一个焊工能因技术获得体面生活,自然会有更多人愿意投身技能领域。
社会的进步,从来不是靠“学历数量”堆砌出来的,而是靠“人才质量”支撑起来的。少一些对“大学生”的盲目追捧,多一些对“能工巧匠”的真心推崇,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发光,让社会这台大机器运转得更高效、更稳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