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护言医语”
点击加星★ 每天看医护那些事儿 ❤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医疗卫生体系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宛如守护农村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但如今,一道改革的浪潮正席卷而来,让这道防线面临全新的格局。
长久以来,四川农村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例仅 30% - 40%,不少地区甚至低于 20%,村庄空心化、空巢化现象突出。同时,四川乡镇设置较多,每个乡镇人口较少,多在两万以下。
例如南充南部县,下辖竟达 73 个乡镇街道办。这种格局在过去限制了乡镇卫生院的发展,众多乡镇分散了有限财政,增大行政成本,使得卫生院在设备更新、人才引入等方面举步维艰。
在此背景下,四川省开展了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将建制乡镇卫生院由 4416 家调减至 2744 家,村卫生室由 55772 家调减至 40229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 433 家调增至 567 家。
从医疗资源的角度来看,撤并乡镇卫生院并非简单的减法,而是一场资源的优化整合。
以往,众多 “小而散” 的卫生院,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就像在一些山区,相邻几个乡镇的卫生院,每个都只有寥寥数名医生,设备也仅有最基础的听诊器、血压计等,面对稍微复杂的病症便束手无策。如今通过撤并,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投向保留的卫生院或新建的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
例如,依托中心乡镇卫生院,四川省规划设置了 400 家按照二级综合医院建设的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目前已建成 388 家,100% 的次中心能开展一、二级常规手术,100 张及以上开放床位的次中心占比达 88.4%。
这意味着周边居民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一些原本需要长途跋涉去大医院才能解决的医疗问题,现在在县域次中心就能得到妥善处理。
从社会发展的层面分析,随着经济发展,农村交通日益便利,农民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就近。
曾经,农民选择乡镇卫生院是因为交通不便、经济条件限制等因素,如今,他们更愿意前往医疗技术更好、设备更先进的医疗机构。同时,农村疾病谱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这些疾病的治疗和管理需要更专业的医疗团队和设备,以往 “小而散” 的乡镇卫生院显然难以满足。
撤并乡镇卫生院,正是顺应这种社会发展变化,重新布局基层医疗资源,以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当然,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在推进过程中,诸多问题接踵而至。医务人员面临通勤时间增加、绩效考核改变、岗位待遇波动等问题。
在一些地方,原本在离家较近的卫生院工作的医生,撤并后可能需要前往距离较远的新机构,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路途上,这不仅影响工作效率,也给医生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对于村民来说,急诊响应延长、医疗服务中止等问题也令人担忧。
在过渡期,如果沟通协调不到位,极有可能出现村民在急需医疗救助时无法及时得到有效帮助的情况。特别是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村民,距离医疗点变远,无疑增加了他们看病的难度。
对此,四川省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强调各级干部不搞 “一刀切”,避免简单化,以 “工作需要留用一批、用好新增岗位安排一批、交流其他机构统筹一批” 等方式妥善安排医务人员,足额落实乡村医生各项补助和参加养老保险、老年乡村医生补助等政策。同时,以实现 “服务全覆盖” 为核心,通过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的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增设等,确保居民不会因为卫生院和卫生室的撤并而看病不便。
乡镇卫生院的撤并整合,是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效能的必然抉择。四川省的改革,虽面临挑战,但从长远看,是对有限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构建更加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积极探索。
正如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守护好每一个人的健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