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旦 摄
#爱临汾 赢未来。炎炎夏日,高温酷暑。临汾市摄影家协会几名会员,受翼城县文联、翼城县摄影家协会的盛情邀请,专程来到翼城县西闫镇古桃园村,系统拍摄这座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感受藏在深山里的古村落有多美,气候有多凉爽,环境多宜人。
![]()
张旦 摄
当我们一行人驱车踏进古桃园村古村落,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一层一层叠加的老房屋,错落有致,房在花丛中,路在石板上,石头房子黄土墙,仿佛就是世外桃源,形似的布达拉宫。
![]()
张旦 摄
同行的摄影人,各自选取拍摄的好角度,或航拍或仰拍,加上翼城县舞蹈家协会的艺术家友情们出镜,加上天空也作美,一幅幅动人的摄影作品创作出来了......
![]()
张旦 摄
笔者上网查了一下,古桃园村位于西闫镇东南7公里,2012年被临汾市委、市政府授予“临汾市文明和谐村”荣誉称号。2016年12月,古桃园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1月,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
张旦 摄
古桃园以前叫做桃园,桃园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在世人眼前是公元前607年,当年九月,晋灵公为从权臣赵盾手里夺回晋国权柄而想方设法,终于赵盾要离国出走之时,遇见族人赵穿,赵穿劝赵盾慢行。离开赵盾之后,在九月二十六日,赵穿攻杀晋灵公于桃园。从此晋国的国君开始处处受制于卿室,原来公卿贵族内部的权力争斗最终演变君主与公卿的权力争斗,争斗的结果以国君的失败而告终,从此晋国开始日落西山。属于晋国的时代以晋悼公复霸的回光返照而终结。
![]()
张旦 摄
明洪武年间,注定是一个要被历史铭记的时代。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至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共进行了十多次大规模的移民,这成为中国史上乃至世界史上都罕见的移民活动。浩浩荡荡的移民队伍中,一对李姓兄弟从洪洞大槐树老鹳窝下一路向南,迀至翼城东南历山脚下一棵核桃树旁,掘窑洞定居、开疆辟土、繁衍生息,始建山西翼城县西阎镇古桃园村。
![]()
张旦 摄
民国27年(1938)7月,日军攻占翼城后,分兵七路向东山进攻,不久便占领了上河、大河一带,翼城县抗日政府便迁到古桃园村,驻扎在村民侯瑞娥泉子沟老院和村民李士权老宅里。侯瑞娥泉子沟老院建于清代后期,为南厅北楼东西厦的四合院,东有角楼一座,高三层,当时抗日政府县长李丙晨就在三间北房中办公,角楼上有牺盟会员和八路军战士、民兵等人轮流站岗放哨。
![]()
张旦 摄
民国29年(1940)2月,阎锡山突然派其部属朱震汉袭击翼城抗日政府,县长李丙晨等人在牺盟战士的保护下退往西阎和岳庄,继续坚持抗日斗争,刚建起几年的牺盟政权遂被阎锡山部属所篡夺。
![]()
张旦 摄
古桃园村南邻河盘道岭,北与上河毗邻,东与沁水交界,西与古十银接壤。浍河的支流续鲁峪河流经村前,被村中百姓称为苦水河。古桃园依山就势、以水为邻,随着人口和时代的发展自然生长,错落有致、布局紧凑、建制严密,形成完整的背山临水型村落形态。
古桃园村保存有真实、完整的历史格局和古典的历史街巷,村落整体以桃园一巷为轴线,多条街巷错落布局,体现了很强的向心凝集性。明成祖时,古桃园百姓始用石卷窑洞,大规模建造瓦房。
![]()
张旦 摄
古桃园村虽地处偏僻,但这里的百姓却不忘重文兴教、耕读传家。村中以李姓百姓为主,明万历年间,村民逾百口,遂建私塾。李氏私塾有小木门楼1座,进塾后,北为3间书房,为学生读书上课之用;东有1间为老师宿舍,西有1间为厨房,南为半人高的小墙,临街护住塾院。私塾上的匾额“存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高高悬挂于私塾堂上,教导着每一位古桃园的学子做人要存有一颗诚实、诚信之心。
古桃园村民居以明清传统建筑类型居多,规制讲究、营造精美,建筑风格包含经典历史营造法式和精湛建造记忆,保存了临汾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建造工艺。
张旦 原创作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