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被全美媒体围追堵截,还被纳斯达克一脚踢出去的瑞幸,现在居然又杀回来了。就在这个月,瑞幸宣布在美国开了两家店,而且都选在纽约曼哈顿地价最贵的地段。要知道,纽约可是星巴克的大本营啊。这次瑞幸公然叫板,到底是真有底气,还是跟以前一样做做表面功夫呢?
瑞幸这个牌子在国内那可是深受大家喜爱,但到了美国,恐怕就没那么受欢迎了。对华尔街的人来说,可能没喝过瑞幸咖啡,但肯定都听过瑞幸在资本市场上那些惊人的事儿。
时间回到5年前,一个来自东方的神秘咖啡品牌,凭借出色的商业话术,仅仅用了18个月就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这个品牌就是瑞幸。瑞幸咖啡成立于2017年,短短18个月就登陆纳斯达克,创下了中国公司最快IPO的记录。为啥这个成立才两年的公司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呢?
因为它讲了一个特别吸引人的故事——中国版升级版星巴克。没有排队,也没有座位,完全靠APP下单,再加上外卖和补贴大战,迅速开疆拓土。靠着烧钱买流量、补贴抢市场,一年就开了4000多家店,数量超过了星巴克中国。结果就是,瑞幸在2019年5月IPO时成功募资6.45亿美元,市值一下子飙升到120亿美元。就在无数美国资本为瑞幸疯狂的时候,一盆冷水当头浇下。
2020年1月,做空机构浑水突然收到一份匿名的89页报告,报告指出瑞幸从2019年第三季度起就虚增了大量交易数据和收入。这份报告的细节多得吓人,调查了92家门店,监控了1.1万小时的视频,派出1500名调查员手动点单对账,发现实际单量远低于瑞幸披露的数据,各类优惠券赠送操作远超正常水平,甚至还虚构了广告支出和供应商业务。
一开始瑞幸死不承认,董事长陆正耀发声明说是恶意做空、不实指控。结果不到3个月,瑞幸就主动承认财务造假,虚增收入22亿元人民币。瑞幸这操作,简直把美国人当冤大头,9块钱一杯的咖啡,财务报表上却按原价写。
最搞笑的是,为了显得销量火爆,当时的大股东陆总还想出个歪招,用小票跳号功能做咖啡序号,3号完了直接是5号,一天实际只卖十几杯,捡起来的小票一看却有上百杯。收入账造好了,成本却没变,盈利也没增加,怎么办呢?
陆总也准备好了借口,说是营销花了钱。但这还不是最绝的,你知道最过分的是什么吗?陆正耀在瑞幸上市前后,把手里的股份分别质押给了几家国际大投行,换了很多现金,然后在中国烧钱发券,请大家喝咖啡。结果做空报告一出来,瑞幸股价暴跌,质押爆仓,这些投行迅速强制平仓抛售,导致股价一路狂跌,从50美元跌到不足2美元,引发了更大范围的恐慌抛售。
华尔街一片惨状的时候,中国人却能9.9元喝瑞幸,相当于瑞幸用在美国财务造假的钱请国人喝咖啡,这事儿真让人哭笑不得。
后来这事儿越闹越大,瑞幸咖啡停牌退市,这一系列操作让瑞幸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名声扫地。是不是听起来特别荒唐,一切来得快去得也快。就在瑞幸被美国市场扫地出门、陷入危机的时候,两个投资人出手了,这么大的烂摊子总得有人收拾吧。瑞幸违规操作,中美两边都批评,该交的罚款也得交,坑了美国股民,人家肯定也不愿意再支持它,最后只能花钱去摆平。
但有意思的是,2022年之后,瑞幸居然起死回生了。新的管理团队接手后,砍掉了烧钱的业务,重新整顿组织架构,努力降本增效,还推出了生椰拿铁这款爆款产品,把星巴克打得节节败退。到2023年,瑞幸净利润又转正了,估值超过200亿人民币,这起伏也太大了。
大家想想,瑞幸为啥能在国内成功呢?
首先就是它数字化运营玩得特别溜,它没把咖啡当成普通餐饮来做,而是用互联网思维做咖啡。像我每天午休去买瑞幸,线上点单,线下自提或者叫外卖,整个流程特别顺畅,到店就能直接取走咖啡,节省了不少时间。
这步棋可以说是瑞幸成功的关键,通过APP能精准了解消费者喜好,比如你平时爱点生椰拿铁,下次打开APP,首页可能就会给你推荐类似的新品。另外,大家最看重的可能就是瑞幸的性价比了,同样是喝咖啡饮品,瑞幸既能保证好喝,价格又亲民,这就超越了很多品牌。
那问题来了,故事讲得再好,纽约和中国情况可不一样啊,美国咖啡市场已经相当成熟了。这次瑞幸进军美国能成功吗?从目前看,瑞幸还是有些优势的。瑞幸在国内是怎么打开市场的呢?
靠的就是差异化竞争。出海后,它继续沿用国内线上点单到店自取的高效模式,APP接入了Apple Pay等美国本地主流支付方式,员工扫码就能快速完成饮品定制。虽然这种消费模式在美国还没普及,但正因为没普及,所以有发展空间,完全符合美国消费者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价格方面,瑞幸到美国还会继续打价格战吗?看看它的定价,瑞幸美国APP上的价格在3.45美元到7.95美元之间,试营业期间,新用户下载APP全场饮品一律1.99美元一杯。这个价格比星巴克稍微便宜一点,还是会有人因为性价比去尝试的。
虽然比美国街头常见的咖啡贵一点,但瑞幸口味多啊,差异化这不就体现出来了。而且,虽然中美是两个不同的市场,但瑞幸是国内第一个打通咖啡产业链的品牌,从采购咖啡豆到加工都有自己的产业链,规模大得就像工厂式生产咖啡,成本优势明显,完全有能力支撑它去挑战美国市场。
不过,可别忘了美国咖啡市场高度成熟,竞争极其激烈,星巴克在美国那可是深入人心,有一大批忠实客户。瑞幸想从这些品牌手里抢市场份额,难度可想而知。而且瑞幸早年财务造假的事儿,虽然在国内影响慢慢淡了,但美国消费者和媒体很可能还是对瑞幸的品牌诚信度心存疑虑,毕竟当初被坑的是美国人嘛。瑞幸要想扩张,还得讲好品牌故事,就看它怎么讲了。
另外,瑞幸在国内成功的低价模式,在美国可能不太好复制。在海外市场,瑞幸面临更高的运营成本,像原材料、人工、租金等因素都会限制它的定价空间。就拿已经开始扩张的新加坡来说,瑞幸出海首站经营一年半后还没盈利。纽约市场成本更高,如果不能快速形成规模效应,短期亏损可能会更严重。这次瑞幸重回纽约,到底能不能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复制国内的成功,我和大家一起拭目以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