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食色性也,但今天不管是吃还是性,都发生了一些非常明显的变化。
美国《大西洋月刊》记者在文章《性萧条》一书中写道:
当下本该是性的黄金时代。美国人中认为单身人士的非婚性行为无可厚非的比例空前的高;新增艾滋病例又空前的低。大部分女性终于可以免费获得避孕措施;紧急避孕药甚至无需处方就能拿到。
然而并没有,美国人的性行为变得越来越少。
不但20岁之前就有性行为的从54%下降到40%,就连从来就没有性生活的人,也比20年前多了足足1.5倍。
生孩子的变少了,结婚的变少了,未婚同居的人也变少了,谈恋爱的变少了,甚至一夜情的数量也一年不如一年了。
“性萧条”一词,本来就不是什么新词汇,它和“口红经济”一样,是以人类某一行为的特征,来反映当下宏观经济的现象,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它还和社会学密切相关。
类似的现象也不仅仅发生在美国,以日本为例,早在本世纪初,日本其实就已经进入到“性萧条”阶段,只不过他们不会像美国人那样直接,日本人不直接提“性”,而是用“低欲望”来形容自己。
日本的“低欲望”有多夸张呢?
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日本18岁到34岁的育龄女性中,有40%没有发生过“性关系”,而18到34岁的男性中,也有38%没有发生过“性关系”。
母胎单身,早在日本就已经非常流行。
而这几年,随着这股“潮流”蔓延到国内,“性萧条”一词也再度被提及。
2020年,全国结婚登记814万对,离婚415万对,算下来差不多有2对夫妻结婚,就有一对夫妻留念,比例超过了50%。
除此之外,避孕套巨头这几年的销量也是连续下滑。不光销量下滑,甚至还有4万多家避孕套企业在过去两年注销了,而那些没有注销的,也因为避孕套卖不出去,开始转型做其他。
“性萧条”不仅仅是中年人的代名词,在年轻人群体中,性萧条也逐渐开始泛滥。
过去提到“性”,大家更容易联想到的是封闭、是饥渴,因为各种影视题材的缺失以及教育的缺失,80后和90后对性一直都是非常渴望的存在,但为什么从渴望到萧条,只用了短短数十年?
替代性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朋友阿文,真的是那种从娘胎里就一直单身的存在,虽然也算是谈过一些“恋爱”,但至今阿文都还没有经历过“性”,而阿文今年已经28岁了。
一个28岁近乎母胎单身的人,说出去都没人信。
那阿文是没有欲望吗?
当然不是。走到大街上,他还是会谈论好看的女生,遇到性感的,也会两眼放光;但为什么阿文不谈恋爱呢?
第一个原因是,性格。阿文过去是属于非常内向的人,这几年性格倒是变得开朗多了,但又因为职业上的问题,没有时间也没有渠道认识女生。
阿文每天上班12个小时,下班已经累成牛马了,哪里还有心思去谈恋爱,花时间去聊天?
除此之外,在现代商业社会,各种各样的新奇事物都在不断拉走人们的注意力,即使是荷尔蒙,也可以对着手机释放出来,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就像阿文自己所说,年轻时候一周还会好几次,随着时间的增长,对这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淡薄。
这应该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过去那个什么都没有的时代里,人们可做的娱乐也非常有限,这就导致在夜深人静之后,人们在无聊之下,很容易做那一类相关的事情。
但今天,一方面是能够夺走人们注意力的东西太多了,从游戏到社交媒体,再到各种影视作品,即便真的有了荷尔蒙,也完全可以通过看片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另一方面则是,人类被移动互联网已经驯化了,变得更不能接受延迟满足了,而谈恋爱这件事本身,就需要延迟满足,就需要耐心。
而今天很多年轻人已经觉得,女生要猜,太麻烦,恋爱不如不谈;女生要哄,太麻烦,恋爱不如不谈。
而女生的想法,也大抵如此。
在东亚文化区域里,“性萧条”背后还有一些更复杂的东西,例如今天非常流行的“厌男”、“厌女”文化,部分人或许是为了流量,或许是为了自己的个人经历,总而言之挑起性别对立,虽然我们不如日韩那样,性别对立那么严重,但同样作为东亚文化的一部分,都有类似的趋势,这也是值得警惕的一个点。
而在当下的语境里,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另外一个点,那就是经济增长放缓所带来的“性萧条”。
增长放缓,会产生一个什么后果?
今天我们都看到了,那就是内卷。而内卷这件事,又会过度消耗上班族的精力,我们假设一个人一天的精力是100,而仅仅是上班就要消耗80的精力甚至更多的话,那也没有人愿意继续在恋爱上和另一个人消耗精力。
因为精力是有限的,当工作占据了一个人大部分精力的时候,人们就会认为,谈恋爱太麻烦、太累,以至于根本不想谈恋爱。
而增长放缓的后果,还不止这些。
十年前,性别对立这个词在国内还是非常罕见的,更多仍然是用来形容日韩的社会现象。但今天,这个词在国内已经非常流行了,甚至任何一个热点,都可能会引爆舆论。
例如前段时间很火的那个情感反诈游戏,就因为其游戏主体是情感反诈,所以也在网上掀起了一波舆论潮。
那么国内的性别对立问题,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在我个人的印象里,可能就是这几年。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房贷断供、房价下跌带来的财富损失,被公司人力优化等等,都是这几年离婚潮增高的原因之一。
当然,经济是家庭和睦的基石,当这一基石都开始不牢固的时候,家庭分崩离析也在情理之中。
这几年消费行业的变化,也能够反映“性萧条”浪潮;夜店倒闭比网吧还高,大量的KTV无人问津,避孕套销量下滑,甚至就连情侣酒店,入住率也比不上电竞酒店了。
研究表明,收入水平与“性生活”频率也呈正相关。月薪2万以上群体每周“性生活”达2次的比例(43%)显著高于月薪2000以下群体(22%),这也正说明了一个道理,当你收入能力跟不上“性能力”的时候,即便你很厉害,也有可能面对一个拒绝你的另一伴。
总的来说,“性萧条”在东亚社会尤为突出,这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之间的深刻矛盾。
要想理解“性萧条”,不仅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道德评判,更要从多学科角度把握其复杂成因,才能够正确理解并认识“性萧条”。
它本身并不可怕,但对一个群体、一个社会、一个经济体来说,“性萧条”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将加剧某些问题的进一步固化,而这是我们尤为需要注意的。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