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牧心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中庸》第十六章
本章乍看之下,似乎是在称赞鬼神之德,“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实则是以鬼神无处不在的特性来说明德之常显。在古人观念里,鬼神(鬼神:并不一定是指鬼与神二者,祂可以被认为是各个宗教所信仰的至高者)是一种神秘且具有赏善罚恶之能力的存在,虽看不见、听不到,却体现在万物之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样,德也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无法将其具象地指给人看,但它却也是真实存在,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鬼神与德皆具无形之态,却又真实存在于世间。鬼神“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德同样无法以肉眼直观、以耳朵听闻。然而,它们都在生活中有着切实的体现。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人们虽看不到鬼神的具体模样,无法描述其形体,但却笃信其存在而予以祭祀。而德在生活里,一个人可能并未刻意宣扬自己的品德,但他的善良之举、诚信之行都彰显着德的力量。就如鬼神虽无形,却掌管宇宙万物;照样,德虽无形,却影响着人的行为和社会的风气。
当人们观看宇宙万物、日月星辰之时,便能晓得在这一切的背后势必有一位造物主,仿佛亲眼看见了祂用指头创造天地,陈设月亮星宿;照样,当我们看见人与人之间相互礼让、彼此帮扶之时,德便也从看不见摸不着的状态具象在这些“美事”之中。这种以鬼神喻德的智慧,恰似以镜照物,让抽象的道德准则在生活的褶皱里显影。
鬼神“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但若无敬畏之心便不可感知;照样,德虽贯穿于日常生活点滴,但仍然需要“吾日三省吾身”方能自觉去践行。这种“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的临在感,实乃德性在精神维度投射的倒影。正如孟子所言:“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
考诸先秦典籍,《尚书·洪范》将“正直”列为五福之首,《左传》载子产“天道远,人道迩”之论,皆与本章形成互文。当子路问事鬼神,孔子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便是将对鬼神祭祀(敬畏)转化为日常德性的修养功夫,以对看得见摸得着之人的关爱映射出对那看不见摸不着之神的敬畏。当德在我们的生活中显露无遗之时,我们所敬畏的神也就被完全表明出来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