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王国斌水墨多重奏:照见人与时代的共生

0
分享至

王国斌以研究员、画家、教师三重身份,在水墨中深耕。

他的创作对象多为普通人,如艺考生、背包客、冰雪运动员、抗疫者等,其风格立足现实主义,以水墨为媒介,融合传统与现代,注重细节与人性刻画。

7月,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在与王国斌老师专访中,进一步了解他的创作世界。

Interview Background

艺术家简介

王国斌 Wang GuoBin



王国斌,1985年出生于山东。

社会任职

首都师范大学现实主义水墨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画家

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

艺术履历

2007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

2016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代水墨人物画创作与教学研究专业,获硕士学位,师从王珂教授。

主要成就

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创作有《过客系列》《背包客系列》《滑雪系列》等代表作品。

艺术对话

Interview Q&A

王⽼师您好,感谢接受采访。我们注意到您有多重⾝份:⾸都师范⼤学现实主义⽔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画家,同时还是⼀位教师。

  • 这三种⾝份似乎都围绕着“⽔墨”与“⼈”展开,它们之间是怎样相互滋养⼜相互制衡的?
  • 尤其是作为教师,那些与学⽣相处的经历,是否悄悄塑造了您看待“⼈”与“⽣活”的视角?

我的这三种身份围绕“水墨”与“人”形成了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的生态,它们的互动可以从“滋养”和“制衡”两方面来看。

相互滋养:以“水墨”为核心的能量循环

  • 作为研究员,对现实主义水墨的理论梳理(如题材选择、笔墨语言与时代的关联)为创作提供了深度支撑;而画家的实践经验又能反哺研究,让理论不流于空泛,比如在创作中对“人”的鲜活刻画,能为研究提供具体案例。
  • 作为教师,与学生相处时,年轻人对生活的新鲜视角(比如他们关注的当代社会议题、对“人”的多元理解)会打破固有思维,为创作和研究注入活力。同时,教学中对“水墨如何表现人”的反复讲解,也会倒逼自己更清晰地梳理创作逻辑,深化对“人”的观察维度。

相互制衡:避免单一视角的局限

  • 理论与实践的平衡:研究员的理性分析可能会让创作略显拘谨,而画家的感性表达也可能忽视理论深度,二者的制衡促使作品既有温度又有厚度。
  • 教学与自我创作的协调:教师需要兼顾学生的共性需求(如基础技法),但个人创作强调个性表达,这种张力会让人更谨慎地处理“自我”与“群体”的关系,在作品中既保留个人视角,又能触及普遍的“人性”。

学生经历对“人”与“生活”视角的塑造

  • 与学生相处的过程,本质上是持续观察“不同的人如何感知生活”的过程。比如学生用水墨表现新兴群体时,会提醒自己跳出传统题材的舒适区;他们在创作中暴露的困惑,也会让人反思“生活”的多元。
  • 生活不仅是宏大叙事,更包含个体的细微情绪。这种视角的转变,让作品中的“人”更贴近当代生活的真实肌理,而非概念化的符号。

可以说,三种身份的交织,最终让“水墨”成为观察“人”、连接“生活”的更立体的媒介。



王国斌 多彩朝阳群众 纸本水墨 180×48.5㎝×2



王国斌 阳光少年 纸本水墨 34×136㎝×4



王国斌 开学啦 纸本水墨

说到“⼈”,您的早期代表作《过客》系列以艺考⽣为切⼊点,那些背着画夹穿梭于考场的年轻⼈,眼神⾥既有憧憬⼜有坚定。

  • 选择这个群体作为创作对象,最初是被什么触动?
  • 您曾说他们是“奋⽃者的缩影”,在捕捉这些细节时,您如何平衡对个体命运的共情与对时代精神的提炼?
  • ⽐如画中那些⽇夜苦练的场景,是否藏着您⾃⼰艺考或求学时的影⼦?

我本人就是艺考生。我知道在初春的寒风里,一群背着比人还高的画板的年轻人挤在考点门口,带着对未来的期许,带着对家长的期盼,懵懵懂懂的样子眼神里的紧张和倔强特别打动人。

他们像迁徙的鸟,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奔波,这种“在路上”的状态,让我想起“过客”这个词——他们是艺考路上的行者,也是时代里为梦想奔波的无数普通人的缩影。



王国斌 追梦 纸本水墨 388×180㎝

关于共情与提炼的平衡

  • 我会花大量时间走进他们的画室和他们聊天,了解现在的艺考生生活学习状态。看他们的画具包、速写本里的随手画,甚至跟着他们去画室看深夜练画的场景,比如画里有个女生总把橡皮切成小块攒着,说是“省着用能撑到联考”。
  • 当把收集的个体细节串联起来,会发现他们身上的共性:对“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坚信、竞争中的脆弱与坚韧、对艺术既纯粹又现实的渴望。这些正是当下年轻人奋斗状态的缩影,不需要刻意拔高,只需把这些真实的“集体面相”呈现出来,时代感自然就有了。



王国斌 过客 纸本水墨 194×191㎝

画里的“自我影子”

我当年艺考时,也是奔走于不同的城市之间,寻找自己与世界的平衡点。还记得画室里铅笔在素描纸上唰唰打调子的声响,擦黑的手指指肚还有磨成缺口的小指指甲,堆叠如山的画纸、沾满铅灰的旧校服,这些都是刻在记忆里的画面。

但创作时不会刻意代入,而是把这种“经历过的懂得”转化为对他们处境的敏锐捕捉——比如知道他们熬夜后眼底的红血丝不是画重色就能表现的,而是要留一点透气的淡墨,才像那种疲惫里透着的倔强。

说到底,《过客》里的“人”既是他们,也是曾经的我们,更是每个为了目标咬牙坚持的普通人。这种“个体”与“群体”的重叠,或许就是共情与时代感能共存的原因。



王国斌 过客 纸本水墨

您的导师王珂教授曾提到,您早期作品“有⼈的影⼦”,⽽《背包客》系列让他彻底改观。

  • 从“模仿”到“破局”,这个转变的关键是什么?
  • 我们知道您为了创作这个系列,⾃⼰也常背上⾏囊徒步荒郊,那些在⼤漠孤烟中应对突发天⽓、在⼭野间相互扶持的经历,如何转化为笔墨语⾔⾥的“⾃由与探索”?

从“有人的影子”到《背包客》系列的“破局”,关键在于从“学技法”转向“找自己”。

早期模仿导师和前辈,更多是在笔墨程式里理解“如何画人”,但《背包客》的转变,源于一次与导师的谈话“你既然要画背包客,就要走进他们成为他们”。当自己真正背着包走在戈壁里,被风沙吹得睁不开眼,才突然明白:比起“画得像”,更重要的是让笔墨里有“亲身经历的重量”。



王国斌 背包客素描 纸本水墨 180×190㎝

“自由”藏在笔墨的松弛里。

在山野间应对突发天气时,身体的本能反应(比如狂风中重心的偏移、暴雨里急促的呼吸)是不受控的,这种“非刻意”的状态反哺了笔墨。不再执着于线条的工整,而是用皴擦的飞白表现风沙的凌厉,用淋漓的墨色晕染暴雨的混沌,让笔触跟着“人在自然中的真实状态”走,反而有了一种挣脱束缚的自由感。

“探索”体现在细节的鲜活里。

和同伴在沙漠里分享干粮、用石头标记路线时,那种微小的默契让我意识到,“探索”不只是宏大的跋涉,更是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动。于是在画里,醒目的冲锋衣、攀爬带的半指手套、户外旅行壶,头颈间包裹着的魔术头以及登山杖,这些细节不用浓墨重彩,却能让“探索”的质感落地。对“人与自然”“个体与世界”的新思考。



王国斌 背包客系列 纸本水墨 68×137㎝

人与自然不是对抗,是共生。

以前画自然,总习惯把它当作“背景”,但徒步中发现,风沙会塑造人的姿态,草木会指引方向,自然是有“呼吸”的。所以《背包客》里的山、风、沙漠不再是静止的布景,而是和人相互呼应的“生命体”。

个体的“小”里藏着世界的“大”。

每个背包客的目的地不同,但途中的疲惫、坚持、偶尔的迷茫是共通的。这让我明白,个体的探索从来不是孤立的,你背包里装的不仅是干粮,还有时代里每个人对“意义”的追问。所以画里没有刻意强调“征服自然”,而是突出“人在行走中与世界对话”的状态——这种对话,本身就是个体与世界最生动的连接。

可以说,《背包客》的破局,本质上是让笔墨从“再现”转向了“体验”。当自己成为画里的“人”,那些关于自然与世界的思考,也就自然而然地流进了笔墨里。



王国斌 背包客系列 纸本水墨 68×137㎝



王国斌 背包客系列 纸本水墨 68×137㎝

注意到,您的创作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从《助⼒冬奥》⾥冰雪运动员的飒爽,到《共克时艰》中抗疫者的坚守,再到《阳光少年》⾥⻘少年的朝⽓。

  • 您在捕捉这些社会热点时,似乎也有意避过“符号化表达”的陷阱,⽐如画冬奥,您不仅画赛场激情,还画志愿者的忙碌,这种“⼤事件中的⼩切⼝”是刻意设计的吗?

是的,“大事件中的小切口”是刻意为之的选择。对我来说,时代脉搏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由无数具体的“人”和“瞬间”编织成的。就像冬奥,赛场夺冠的高光时刻当然动人,但志愿者凌晨扫雪时呼出的白气、工作人员反复检查冰面时的专注眼神,这些不被聚光灯照亮的细节,反而更能让“时代”落地,让观者感受到“大事件”里真实的温度。

  • 刻意避开符号化,本质上是不想让“热点”变成标签。比如画抗疫题材时,没有只聚焦防护服上的文字标识,而是去捕捉医护人员摘下口罩后脸上的勒痕、他们给患者递水时指尖的微颤,这些细节不带“符号属性”,却能直抵人心。这其实是现实主义水墨的核心:不是歌颂宏大,而是让宏大叙事里的“人”站到前面来。
  • 同样地,选择小切口,也是对“共情”的尊重。大事件里,每个参与者都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紧张、坚持、甚至偶尔的脆弱,比“完美的英雄形象”更有力量。就像画青少年时,不只是画他们运动的活力,也画课后趴在桌上补觉的样子,这种“不完美”的真实,才能让“朝气”不流于表面。

说到底,捕捉时代脉搏,其实是在捕捉“时代里的人”。小切口不是缩小格局,而是用更具体的“人”的故事,让时代的精神变得可触可感。



王国斌 我为冬奥助力 纸本水墨 250×200㎝



王国斌 助力冬奥·百姓 纸本水墨 200×240㎝

美术史论家薛永年先⽣评价您“造型能⼒扎实,作品有雕塑感与团块感”,但也建议您“多吸收传统笔墨,强化语⾔特点”。

  • 您怎么看待这种评价?⽐如他提到您“⽤墨超过⽤笔”,您是否在尝试让线条与团块达成新的平衡?
  • 您画写意⼩品时,会特意借鉴陈⽼莲或任伯年的夸张⼿法吗?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对您⽽⾔最难的是什么?

薛永年先生的评价像一面精准的镜子,既点出了我创作的“实”,也指明了可深耕的“虚”,对我来说是特别珍贵的提醒。

对“造型扎实、有雕塑感与团块感”的理解

这其实和我早期学画的经历有关。我练过西画的素描,对“体积感”“空间关系”格外敏感,画水墨时会不自觉地受限于自然结构从而呈现出人物的立体感,比如《背包客》里黑白关系的再分配确实带着点“团块”的厚重。这种“雕塑感”让形象立得住,但也可能让笔墨少了些传统里“以简驭繁”的灵动感,先生的提醒让我意识到:扎实的造型是根基,但笔墨的韵味更需要“透气”。

关于“用墨超过用笔”与平衡

确实,过去为了强化团块的厚重感,常依赖墨色的层次变化,线条的独立性稍弱。现在会刻意让线条“站出来”不用浓墨晕染体积,而是用凝练的中锋线条结合侧锋皴擦勾勒线条之间的结构关系,让线条本身带着力量;画山石时,皴擦的墨块间会留出线的“筋骨”,让墨的浑厚与线的挺劲形成对话。这种平衡不是“削弱用墨”,而是让笔与墨各司其职,就像人的骨骼与肌肉,相互支撑才更有生命力。



王国斌 小小背包客 纸本水墨 97×180㎝

对传统写意的借鉴与转化

画小品时,陈老莲的“变形”和任伯年的“灵动”是常翻的范本,但不是直接照搬。比如学陈老莲的夸张,我会取他“抓神忘形”的思路。画舞者时,不刻意拉长肢体,而是通过腰胯扭转的弧度、裙摆飞动的角度,夸张“舞动时的张力”,让变形服务于“气韵”而非形式;学任伯年的笔墨,会借鉴他“墨色干湿并置”的巧思,画雏鸟时,喙部用焦墨点出硬度,腹部用淡墨晕出绒毛的软,让笔墨的对比里藏着生命的质感。

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难点

最难的是不割裂!既不能让传统笔墨成为束缚创造力的“套路”,也不能为了求新而丢掉笔墨的文化根脉。这其实是在找一个“支点”:让传统笔墨能“说现代的话”,又让现代题材里有传统的“韵”。传统不是“标本”,现代也不是“标签”。融合的过程,更像是带着笔墨这门“母语”,去描述当下的世界。既要让“母语”有新意,又要让“描述”有根脉。



王国斌 春消息 纸本水墨 45×68㎝



王国斌 阳光下 纸本水墨 45×68㎝

王珂教授说您是“劳模式的⼈物”,做事“兢兢业业甚⾄执拗”。

  • 这种“执拗”在创作中是怎样体现的?⽐如⼀幅《过客》耗时多久?
  • 遇到瓶颈时,是靠反复写⽣突破,还是沉下⼼临摹传统?您觉得对画家⽽⾔,“勤奋”与“天赋”哪个更重要?

“执拗”在创作里,更像是对“作品该有的样子”一种近乎较真的坚持,不满足于“差不多”,总想着再往深处挖一点。

  • 比如画《过客》时,单是考生们背画夹的姿态,就改了不下二十遍:最初画的是双肩平衡受力,但总觉得少了点“奔波感”,后来去考场蹲了三天,发现艺考生的画夹大多装着几十张画,重心会自然偏向一侧,肩膀会微微耸起,甚至背带在锁骨处的勒痕都带着倾斜的弧度。这种细节不“好看”,但真实,于是推翻重画,只为让“负重感”透纸而出。
  • 《过客》系列单幅作品从构思到完成,短则两三个月,长则半年。前期要花大量时间“浸泡”在场景里,中期创作时,会反复调整画面的“呼吸感”;后期还会对着作品“冷处理”,放一两周再看。



王国斌 过客 纸本水墨 194×180㎝

遇到瓶颈时,写生和临摹传统是“双轨并行”的药。

  • 比如画《过客》时,曾卡在“如何让一群考生既像个体又有群体感”——单看每个人都生动,但凑在一起像“堆”出来的,没有“气场”。这时会放下画笔,去考场外看他们排队的样子:有人往前探身张望,有人低头默念,有人和同伴搭着肩,这些动态里藏着“群体的节奏”,写生时记下这种“相互呼应的关系”,再画时调整人物的朝向、间距,让他们像“水流里的鱼”,彼此有暗涌的联系。若遇到笔墨的瓶颈,比如线条总显得“飘”,就会研习古画,从古画中汲取营养。



王国斌 过客 纸本水墨

对绘画而言,尤其现实主义创作,画“人”和“生活”,没有捷径——你得见过足够多的眼神,才能画出不同的情绪;得磨过足够多的笔墨,才能让线条带着温度。

  • 天赋可能决定你“能画得多巧”,但勤奋决定你“能画得多深”。绘画里的细节,不是靠天赋“想”出来的,是靠观察、修改时的较真,一点点“长”出来的。这种勤奋,本质上是对“创作”和“所画之人”的敬畏:你不想辜负那些真实的故事,就必须比天赋更努力一点。

  • 最后想问问未来。您的创作⼀直在“现实”与“理想”间寻找平衡,接下来会有新的主题探索吗?
  • 在艺术语⾔上,有没有想过尝试更实验性的⽔墨表达?

在未来的创作中,我会不断探索主题性绘画创作,这依旧是我创作的重心。我希望能挖掘更多元的现实题材,比如记录城市中新兴职业者的奋斗日常,或者聚焦乡村振兴中普通人的坚守与改变,通过画笔让这些平凡人的故事被看见。



王国斌 歌声嘹亮 纸本水墨 97×180㎝

对于实验性的水墨表达,我并不排斥。在合适的时机,我会尝试将实验性手法融入创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为我的现实主义水墨服务,不会脱离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表达。我希望能借助实验性表达,更精准地捕捉现实中的情感与精神内涵,让作品既有形式上的创新,又不失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度洞察,在传统与现代、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更契合的平衡点,创造出更具感染力的作品。

无论主题还是语言,核心都是让水墨更贴近当下的生活,贴住普通人的心跳。实验不是为了“求新”,而是想让这门古老的媒介,能更自如地“说今天的话”。



王国斌 国韵传承余叔岩 纸本水墨 97×18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沙特富翁带7个儿子来中国旅游,下飞机众人疑惑:这居然是中国?

沙特富翁带7个儿子来中国旅游,下飞机众人疑惑:这居然是中国?

今天说故事
2025-09-10 18:03:28
赵露思带爸妈韩国度假被偶遇,网友:妈妈像富婆爸爸像日本大学生

赵露思带爸妈韩国度假被偶遇,网友:妈妈像富婆爸爸像日本大学生

小咪侃娱圈
2025-09-19 09:06:47
特朗普称对俄领导人失望,泽连斯基再度视察前线

特朗普称对俄领导人失望,泽连斯基再度视察前线

山河路口
2025-09-19 18:16:45
600376,尾盘跳水跌停,此前12天11板

600376,尾盘跳水跌停,此前12天11板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19 14:58:56
曹髦为什么不趁上朝时做掉司马昭?而是选择自杀式讨伐

曹髦为什么不趁上朝时做掉司马昭?而是选择自杀式讨伐

掠影后有感
2025-09-19 14:56:46
紧急发布!苹果为 iPhone 17 推出 iOS 26 修订版

紧急发布!苹果为 iPhone 17 推出 iOS 26 修订版

简科技
2025-09-19 13:00:05
空调大王跌落神坛,巨亏14亿,叫板董明珠扬言造最好空调现成老赖

空调大王跌落神坛,巨亏14亿,叫板董明珠扬言造最好空调现成老赖

北纬的咖啡豆
2025-09-16 19:16:27
9000万欧新援!沃尔特马德替补席上边吃香蕉边看比赛

9000万欧新援!沃尔特马德替补席上边吃香蕉边看比赛

直播吧
2025-09-19 03:16:07
胜战红利!中国武器间接拿下史上最大军售,歼10红旗9将进驻沙特

胜战红利!中国武器间接拿下史上最大军售,歼10红旗9将进驻沙特

芳芳历史烩
2025-09-19 09:30:50
内塔尼亚胡不装了,放话要报复中国,中方的回应,给美以提了个醒

内塔尼亚胡不装了,放话要报复中国,中方的回应,给美以提了个醒

爱意随风起呀
2025-09-18 14:17:06
复仇者联盟?波杰姆斯基亲笔:女武神全员都憋着一股劲要证明自己

复仇者联盟?波杰姆斯基亲笔:女武神全员都憋着一股劲要证明自己

直播吧
2025-09-19 20:20:05
封毅,被查

封毅,被查

新京报
2025-09-19 19:48:35
已成主力!罗马诺:曼联认为霍伊伦将被买断,5000万几乎确保进账

已成主力!罗马诺:曼联认为霍伊伦将被买断,5000万几乎确保进账

直播吧
2025-09-19 19:04:02
杨振宁的“长寿秘诀”,最核心的并不是多运动、喝水,而是这4点

杨振宁的“长寿秘诀”,最核心的并不是多运动、喝水,而是这4点

知鉴明史
2025-08-17 12:00:06
恶性度最高的肿瘤是那些?

恶性度最高的肿瘤是那些?

肿瘤医学论坛
2025-09-16 19:19:27
这场发布会,潘功胜、李云泽、吴清等将出席!

这场发布会,潘功胜、李云泽、吴清等将出席!

上观新闻
2025-09-19 19:16:06
梅拉尼娅偏爱宽檐帽,几乎遮住整张脸,肢体专家揭秘真实原因

梅拉尼娅偏爱宽檐帽,几乎遮住整张脸,肢体专家揭秘真实原因

红袖说事
2025-09-18 23:16:56
留洋又+1!17岁中国球员将前往欧洲,加盟荷兰知名球队

留洋又+1!17岁中国球员将前往欧洲,加盟荷兰知名球队

足球观察1
2025-09-18 16:27:39
8000 个家庭案例研究曝光: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8000 个家庭案例研究曝光: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心理提升课堂
2025-09-06 16:21:06
开国少将李伯秋:抗美援朝打满全场,为何86年被开除军籍党籍?

开国少将李伯秋:抗美援朝打满全场,为何86年被开除军籍党籍?

太傅言史
2025-09-10 09:31:00
2025-09-19 20:59:00
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广州艺博会
2914文章数 141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头条要闻

一艘从中国出发的货轮将试航北方海路新路线 中方回应

头条要闻

一艘从中国出发的货轮将试航北方海路新路线 中方回应

体育要闻

从轮椅到铜牌 他熬了7年:下个目标唱国歌!

娱乐要闻

全智贤被全面抵制!相关代言评论区沦陷

财经要闻

684亿大牛股,把孕妇逼到胎停?

科技要闻

直击iPhone 17开售:消费者偏爱银色橙色

汽车要闻

对话周光:一个技术理想主义者的“蜕变”

态度原创

数码
亲子
家居
本地
公开课

数码要闻

4K 160Hz Mini LED,海信 G7 Ultra 显示器 9 月 26 日上市

亲子要闻

千城百县看中国|山东巨野:全国爱牙日 义诊送健康

家居要闻

公共艺术 限时体验打造

本地新闻

大学生军训哪家强,广西申请“出战”!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