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接着讲“抖音七宗罪”里面的第四大罪:杀死商家。
当“直播带货”成为商业热潮,当“流量密码”被奉为圭臬,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正在蔓延:抖音的电商生态里,商家在流血,消费者在买单,而平台却成了最大的赢家。
这不是简单的商业博弈,而是一场被流量规则裹挟的畸形循环,商家被逼到造假才能存活,消费者花着钱买“科技狠活”,平台则坐收渔利,成了这场游戏里唯一的“庄家”。
![]()
一、免费的陷阱:流量费比房租还贵
在大多数消费者的心目中,抖音直播带货,几乎是没有成本的,店铺是免费开的,主播是老板自己,客户也是自己进来的。
其实不然,这里的免费就是一个陷阱,真正入局的商家才懂:这个“免费”的代价,远比线下开店高得多。
线下开店,租个门面、简单装修、雇两三个员工;没客流了在门口发传单、搞促销,成本看得见、摸得着。
可到了抖音直播带货这里,成本却成了“无底洞”:搭直播间要花钱,相机、电脑、灯光、大屏幕,哪样都不便宜;雇人更得花钱,主播、助播、场控、投手、运营、客服、拍摄、剪辑,一个都不能少;这些东西加起来,初期投入早已超过线下门店。
但是,真正烧钱的还不是这些,这些仅仅是开胃菜。真正烧钱是平台的流量费,商家每天要花大量的钱来投流,只有消耗才能获客。
在这个过程中,商家是充值、消耗、再充值、再消耗……一群人忙活了半天,好不容易把货卖出去,结果一算账却傻了眼:大部分利润全填进了流量费的窟窿,最后可能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
抖音名义上是个“交易平台”,链接商家和客户,但实际上它是世界上最贵的“房东”,而且还是那种随时就可以涨价,甚至随时可以让你搬出去的房东。
它心情好了,可以少要你点流量费,多给你直播间推点人,它心情不好的时候,分分钟让你出局,限流、封号、关店、罚款等一系列的惩罚措施都在等着你。
线下商铺的租金再高,至少租房之前你是知道的,至少商铺能带来稳定的客流,至少房东不会随时涨价或让你搬走。
而抖音的流量费,花了未必有效果,不花则直接原地倒闭,流量费的涨价周期,更是快到以天为单位,甚至是以小时为单位。
商家根本就没得选,只能是花钱“续命”,哪怕亏钱,也得把数据做起来,祈祷下一次直播,抖音能给留一点点糊口的利润。
二、被逼的造假:产品质量成了唯一能砍的成本
流量费吞掉利润,商家总得活下去。哪里能省钱?
主播的工资不能少,少了人家就得走;买设备的钱不能省,画质差了也留不住观众;投流的钱就更不能停了,停了直播间秒变空房。转了一圈算下来,唯一能动手的,就只有产品本身。
于是,偷工减料成了常态。衣服用更差的面料,食品加科技和狠活,化妆品换廉价的成分,白酒和茶叶,更是造假的重灾区。
现在的抖音电商,贴牌货泛滥,AB货横行。直播间展示的都是大牌,叫卖的却是低价平替;直播间展示的都是真货,发出去的却都是仿品;甚至好多产品,都有专门的“电商专供款”,外观看着和线下款一样,用料却差了几个档次。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不是商家天生想造假,不是商家天生想发AB货,商家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被平台的流量霸权逼的。
有良心的商家讲究品质,成本上下不来,投流后利润被吃光,最终只能倒闭;而敢在产品上下狠手的商家,成本就能压得很低,哪怕投流花再多的钱,他也有利润可取。但这些商家,不仅没被平台打压,反而被平台捧为数据标杆。
在抖音电商的生态里,商家们只需要研究一件事,那就是选品。选什么品?选能造假的品,选能贴牌的品,选利润爆炸的品。为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平台的流量费赚出来,流量费赚出来之后,剩下的那点才是自己的。
这是一个残酷的筛选:劣币驱逐良币。老老实实做产品的被淘汰,耍小聪明造假的活下来,平台的流量规则,就是劣质商品的“助推器”。
三、平台的“双面操作”:既逼低价,又养羊毛党
商家的日子难,还不止于流量费。平台的一些奇葩交易规则,也在一步步把商家往绝路上推。
一方面,抖音疯狂引导低价。
同款比价成了标配,谁家卖得便宜,流量就给谁;稍微定价合理点,就被打上贵的标签,直播间直接没人看。
30块钱3件的衣服、9.9元包邮的零食…… 这些价格连成本都护不住,只能靠偷工减料实现。
另一方面,平台又在纵容羊毛党。
羊毛党想买一件衣服,直接下单10件,最后挑最喜欢的1件留下,其余9件全部退掉;六一儿童节买衣服做活动,下单几十件,结果活动做完衣服全部退回,商家收到衣服时,衣服都是臭的;更有甚者,专找仅退款漏洞,货到手了直接申请退款不退货。
商家辛辛苦苦打包、发货、售后,最后成了免费试用的工具人,一分钱没赚不说,还贴了邮费和商品。
最讽刺的是,这些流量,还全都是商家花钱买来的。活是商家干的,风险是商家担的,利润却被平台和羊毛党分走了。怎么,商家犯天条了?
四、平台的庄家逻辑:你赚得多,就是BUG
抖音时常标榜自己,良心平台,一手托两家,让消费者买到便宜商品,让商家能赚得利润。但在我看来,抖音更像是一个赌场。商家是赌客,流量是筹码,平台是庄家。
为什么这么说?给大家举个例子就清楚了。前段时间有一位卖瑜伽裤的大哥,在抖音一个月卖了1.8亿。最重要的是这位大哥将ROI(投资回报率)做到了7.5。
平台方通过后台数据一看,发现这个大哥卖的不错,于是就亲自来到公司拜访。大家都以为平台是因为他卖得好,过来送温暖送锦旗来了,没想到人家是来是收集数据,认为平台出BUG了。
平台方的人直接对这位大哥说:“你的ROI太高了,不符合逻辑,这应该是我们平台出BUG了。”什么意思,就是说在我的赌场,你赢了这么多钱,不应该,要不是你出老千了,要不是我家机器坏了。
商家在抖音里面投流,每一个投流数据,都在被平台监控,但凡你的数据有“异常波动”,马上给你按下暂停键。就像赌场一样,赌客要是赢得多了,赌场就会派人出面。因为这是BUG,得修。
怎么修呢?一个办法——投流掺水。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想投精准客户,平台偏给你推一堆无效流量,进来的人根本不买货,只是凑数;你原本投1块钱能赚5块钱,掺水后可能你投1块钱,就只能赚到1块钱,甚至亏本。
比如你是卖丝袜的,投流本应该是投那些年轻女性,因为这些人才会下单购买。但是呢,平台给你推男性,推给那些老色批,这能卖出去那才叫见鬼了。
平台的算法,根本就不是为了合作共赢,而是全盘通吃。它既不能让你亏到彻底离场,也不能让你赚到太多;得让你始终能看到点希望,但又抓不住,然后一直投流;得让你每天都有点饭吃,但一直吃不饱,让你永远依赖平台。
商家以为是自己在做生意,其实是在给平台打工,这还不说,重要的是还得看庄家的脸色。就像让子弹飞里的那句台词:七成是人家的!能得三成,还得看黄四郎的脸色。
五、低价的代价:毁掉的不只是产品,还有创新
当平台把低价奉为圣旨,毁掉的其实不止是商家,而是是整个产业链的根基。
30块钱3件的衣服,用料可能不如抹布;5块钱一斤的水果,可能是快烂掉的次果;10块钱的护肤品,只能靠香精和酒精撑场面。
没有合理的利润,企业怎么搞研发?怎么提升品质?怎么保障安全?
食品行业为了压成本,加过量添加剂;服装行业为了低价,用劣质面料;家电行业为了低价,减配核心部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价格低到离谱,质量便只能让路。
消费者以为捡了便宜,实则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买的衣服穿几次就破,买的食品吃坏肚子,买的家电用半年就坏。这些低价货,最终都成了浪费。
更可怕的是劣币驱逐良币。老老实实做产品的企业,因为价格没优势,被平台限流,最终倒闭;而靠偷工减料生存的企业,反而被捧为性价比标杆。
长此以往,谁还愿意做优质产品?整个行业的创新力,都会被低价内卷耗光。
结语
抖音的商业模式里,内容是创作者做的,商品是企业生产的,物流是快递员送的,售后是商家扛的。平台只提供了一个场子,却拿走了大部分利润。
商家投流的钱、消费者买货的钱,最终都流向了平台。商家被逼得造假才能活,消费者花着钱买垃圾,平台却成了唯一的赢家。这公平吗?
当一个平台的规则,让做好产品的商家活不下去,让买真货的消费者受委屈,让流量比质量更重要,它毁掉的,可能不只是一个电商生态,更是整个市场对优质的信任。
卷,可以;但请卷质量,卷服务,卷创新。卷低价,卷到最后,只会是一场所有人都输的游戏。
最后,还是那句话:抖音,我承认你很优秀,但我要对你说NO!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