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世卫官员阿尔瓦雷斯在日内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数据,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约550万人面临这种蚊媒病毒的风险。
![]()
阿尔瓦雷斯介绍,今年以来,法国在印度洋的属地留尼汪岛有约1/3人口感染了基孔肯雅病毒;该病毒在孟加拉国、印度以及东南亚国家亦出现传播。近日,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也报告了基孔肯雅热输入性病例,并发现本土传播病例。
![]()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在7月22日就此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
由小小的基孔肯雅热病毒,已经在全世界引发了巨大的疫情危机。
而在广东佛山,基孔肯雅热疫情已经出现,而且疫情发展非常迅速。
根据佛山发布,最早的基孔肯雅热也是由境外输入,但是这个输入病例,却迅速地引发了本地的疫情。
2025年7月8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监测发现一起由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
到2025年7月20日,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已经达到了2158例。
![]()
但是到了7月23日19时,根据相关媒体报道,这一病例已经突破3000例,达到了,报告病例数3195例,其中顺德区2934例。病例还从顺德区扩散到全市5个区。
仅仅三天时间,感染者就又增加了1000人,相当于三天就增加了50%的感染者。可以说是感染扩散速度惊人。
而且在中山已经展开了基孔肯雅热疫情处置。
![]()
根据南方都市报报道,7月23日广东省基肯孔雅热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在佛山召开。广东省政府和国家疾控局领导出席并讲话。相关人士指出,基肯孔雅热传播速度比登革热快两到三倍,目前广东省防疫形势严峻,疫情仍处于高位平台期。
同时根据一些零散报道,在魔都京城也出现了基肯孔雅热病例。
那么基孔肯亚热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会有哪些危害?是由什么引发的?我们下面就做个简单的解读。
一、病毒成因与致病机制
1 、病毒生物学特征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是一种具有包膜结构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60-70纳米,基因组全长约11.8kb,包含一个单一可读框,编码4种非结构蛋白和5种结构蛋白5。
![]()
根据基因组遗传进化分析,基孔肯雅病毒可分为三个主要基因型:
- 西非基因型:主要分布于非洲西部地区
- 东中南非基因型(ECSA):包括印度洋分支(IOL),传播力更强
- 亚洲基因型:在东南亚地区广泛传播
病毒对外界环境敏感,56℃加热30分钟可完全灭活,对常用消毒剂如70%乙醇、1%次氯酸钠、碘伏等均敏感,消毒粒子与紫外线照射也可有效灭活病毒。值得注意的是,东中南非基因型病毒突变形成的印度洋分支病毒株,更易于通过白纹伊蚊叮咬传播,这一特性加剧了病毒的扩散能力。
2、传播途径与媒介
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给人类,在我国的主要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俗称“花斑蚊”)和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
![]()
病毒传播循环包括以下关键环节:
A、病毒获取:伊蚊叮咬处于病毒血症期(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7天)的患者或带病毒动物时获取病毒。
B、病毒复制:病毒在蚊体内中肠上皮细胞增殖,随后扩散至唾液腺。
C、外潜伏期:病毒在蚊体内繁殖需经2-10天才能到达唾液腺并具备传播能力。
D、传播人类:受感染蚊虫再次叮咬人时,病毒随唾液注入人体15。
除主要传播途径外,偶有通过输血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或接触感染者血液传播的报道5。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类似,基孔肯雅病毒的传播效率与蚊媒密度、温度和人群免疫力密切相关。当气温持续高于25℃时,病毒外潜伏期可缩短至5天,显著加速传播。
3、致病机制
基孔肯雅病毒感染人体后,通过病毒表面的E1/E2糖蛋白与宿主细胞膜上的MXRA8受体结合(该受体在成纤维细胞、骨细胞和肌肉细胞表面高表达),介导病毒进入细胞1。病毒致病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 病毒入侵与复制:病毒靶向攻击成纤维细胞,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病毒RNA复制效率极高,达登革热病毒的3.2倍,导致病毒载量迅速升高。
- 炎症风暴:感染24小时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可超过300pg/mL(正常值<5pg/m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升高8.4倍,且与关节疼痛程度呈正相关。这些炎症因子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导致高热、寒战等急性症状。
- 组织损伤:病毒直接侵袭滑膜组织,在滑膜成纤维细胞中持续存在超过3个月,急性期滑液病毒载量可超过10⁶拷贝/mL。同时引发自身免疫反应,约68.4%患者产生抗病毒抗体与关节软骨蛋白交叉反应,导致补体C3沉积在关节滑膜,造成持续性关节损伤。
表:基孔肯雅病毒主要基因型特征比较
![]()
二、 临床表现与健康危害
1、 急性期临床表现(发病1-10天)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通常为1-12天,多数患者在感染后3-7天出现明显症状。急性期典型表现为“三联征”:
- 高热:约92.7%的患者出现突发性高热,体温可达39-40℃以上,持续3-5天。部分患者呈现特征性的“双峰热”模式——初次发热持续1-3天后体温短暂恢复正常,随后再次升高。高热常伴随寒战、头痛(尤其是眶后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 关节剧痛:约78.3%的患者出现对称性多关节炎,主要累及手腕、踝关节和掌指关节等小关节,也可波及膝、肩等大关节。关节疼痛具有特征性的“晨僵”现象,持续时间常超过60分钟。腕关节受压时引发的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诊断线索。严重者关节肿胀,活动明显受限,甚至出现“致残性”功能障碍。
- 皮疹:62.4%的患者在发病后2-5天出现皮疹,表现为面部离心性红斑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的红色斑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正常,可伴有瘙痒感。皮疹通常在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掌跖脱屑被视为恢复期的重要标志。
2、 慢性期后遗症(病程>3个月)
尽管急性症状多在1-2周内缓解,但基孔肯雅热对健康的长期影响尤为严重。约58.3%的患者会进入慢性期,出现持续性健康问题:
- 关节后遗症:28.3%的患者关节痛可持续超过1年,42.7%出现肌腱端炎(如跟腱附着点痛)关节功能障碍表现为晨僵>30分钟(发生率42.7%)、握力下降>50%(通过Jamar测力计评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 神经精神症状:慢性疲劳(疲劳严重度量表FSS评分>4分)和抑郁状态(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10分)是常见表现。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脑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 自身免疫异常:约28.3%的患者出现类风湿因子假阳性,但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阴性,可与类风湿关节炎鉴别。这种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导致关节损伤持续进展。
3、 高危人群与并发症
特定人群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风险显著增高:
- 40-60岁人群:占病例总数的62.7%,关节损伤风险更高
- 65岁以上老年人:重症率高达38.4%,尤其合并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患者
- 孕妇:可能增加妊娠并发症风险
- 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
严重并发症虽少见,但可能包括心肌炎、急性肝炎、脑膜脑炎及严重皮肤黏膜出血等。婴幼儿感染可能表现为非特异性发热性疾病,伴有皮疹,但关节症状不如成人明显。
表: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的临床特征比较
![]()
这里必须要提醒大家的是,基孔肯雅热会引发严重的后遗症,比如说至少数月甚至数年的关节剧痛。严重者关节肿胀,活动明显受限,甚至出现“致残性”功能障碍,不可小觑。
三、治疗
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预防疫苗虽在国际上有获批上市,但在中国尚未可用。临床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 急性期管理
- 退热镇痛: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缓解发热和疼痛。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尤其在未排除登革热的情况下,以防增加出血风险。
- 补液支持:鼓励口服补液,严重呕吐或脱水者考虑静脉补液。
- 重症监护: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或严重出血表现的患者需重症监护支持。
- 慢性期管理
- 关节康复:物理治疗(如冷热敷、关节活动度训练)对慢性关节痛至关重要。
- 药物干预:非甾体抗炎药、低剂量糖皮质激素或羟氯喹可能缓解持续性关节炎。抗抑郁药如度洛西汀可用于慢性疼痛和抑郁症状。
- 心理支持:针对慢性疲劳和抑郁状态提供心理干预。
- 隔离措施:病毒血症期(起病7天内)患者需采取住院防蚊隔离措施。病区应安装纱门纱窗,患者使用蚊帐,防止蚊虫叮咬传播病毒。体温恢复正常超过24小时后可解除防蚊隔离5。若患者不住院,需严格执行居家防蚊隔离,由疾控人员指导管理。
另外,基孔肯雅热会通过血液传播以及母婴传播。
也就是说,接触了感染者的血液是有可能传染这种疾病的。
如果你怀孕了,胎儿也会被这种病毒感染。孕妇在分娩前后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围产期),婴儿出生时感染可能性大,并会导致严重疾病。
四、预防控制措施
1、 个人防护策略
- 物理防护
- 穿着浅色、宽松、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面积,特别是在伊蚊活动高峰时段(上午8-10时和下午4-7时)。
- 在住所安装孔径≤1.5mm的纱门纱窗,使用蚊帐(确保无破损),睡眠时有效防护。
- 避免在树荫、草丛、竹林等蚊虫孳生地长时间停留。
另外,下面的这种便携空气消毒机,可以驱除蚊子,并且对于被叮咬后伤口的处理非常有好处。大家可以将它作为自己非常好的个人护卫。
化学防护:
- 在暴露皮肤和衣物上使用含避蚊胺(DEET)驱蚊酯(IR3535)派卡瑞丁(Picaridin)的驱蚊剂,按说明书要求足量、定时补涂。
- 室内可使用电蚊香、杀虫气雾剂等灭蚊产品,注意通风安全。
2 、环境治理措施
环境治理是阻断蚊虫孳生的根本措施,核心是清除各类积水,消除蚊虫繁殖场所:
- 翻盆倒罐:彻底清空、倒置或遮盖闲置容器(盆、罐、桶、缸、废弃轮胎等),防止积水。
- 清淤疏堵:清理房前屋后沟渠、天台排水槽淤塞,保持水流畅通;填平洼地。
- 勤换勤洗
- 水生植物(富贵竹、万年青等)每3天彻底换水一次,并清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7。
- 宠物饮水碗、接水盘等每日清洗更换
- 严密加盖:必须使用的储水容器(如水缸、水池)务必严密加盖或投放安全的灭蚊幼缓释剂
- 清理垃圾:妥善处理废弃瓶、罐、塑料袋、一次性饭盒等,避免成为小型积水容器。
3、 社区共治与公共卫生措施
- 疫情监测与响应
- Ⅰ类、Ⅱ类风险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等)在蚊媒活跃季节开展登革热样病例多病原监测(体温>38℃伴皮疹或关节痛)。
- 发生新发疫情(县区近5年首例)、聚集性疫情(同一集体单位14天内≥3例)或局部暴发(同一街道/乡镇14天内≥10例)时,2小时内上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跨境旅行防护
- 前往东南亚、非洲等流行区的旅行者,出行前查看旅游警示,学习预防知识9。
- 归国后12天内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旅居史9。
- 社区动员
- 参与社区“爱国卫生运动”和统一灭蚊行动。
- 邻里互相提醒,形成防蚊灭蚊的良好氛围。
五、基孔肯雅热疫情全球最新态势。
2025年全球基孔肯雅热疫情呈现爆发性增长态势。世界卫生组织(WHO)于7月22日发出紧急警告,指出“20年前的疫情正在重演”,全球约56亿人面临基孔肯雅病毒威胁。最新国际疫情特征包括:
- 地理分布:截至2025年7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传播,主要分布在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据世卫组织医疗官员戴安娜·罗哈斯·阿尔瓦雷斯通报,当前疫情主要暴发于印度洋岛屿(留尼汪岛、马约特岛和毛里求斯),并已蔓延至欧洲和亚洲多地。
- 重灾区疫情留尼汪岛疫情最为严重,估计三分之一的人口已感染。该地区疫情正快速扩散至马达加斯加、索马里和肯尼亚等非洲国家,并在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引发新的疫情。
- 欧洲输入与本地传播:欧洲输入病例数量快速增加,法国已报告约800例输入性病例,并在南部地区发现12起本土传播事件。留尼汪岛作为法国海外省,成为欧洲输入病例的主要来源。
六、国内疫情危险区以及级重点盯防区。
根据现有资料,国内能传播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的蚊子主要为白纹伊蚊(花斑蚊)和埃及伊蚊,其分布与病毒传播风险区域紧密相关。
因此我们知道这些蚊子的分布区,基本可以确定国内的疫情风险区。
1.主要蚊种与分布特点
-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 分布范围:全国性分布,覆盖Ⅰ类、Ⅱ类、Ⅲ类风险地区(共25个省份)。
- 高风险区:广东、福建、浙江、广西、海南、云南(Ⅰ类地区),这些省份蚊媒活跃期长、既往登革热疫情多发。
- 扩散能力:适应性强,可孳生于小型积水容器(如花盆、轮胎、瓶罐),城市和农村均广泛存在。
- 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
- 分布范围:局限于热带/亚热带边境区域,如海南全省、广东雷州半岛、云南边境(西双版纳、德宏等)。
- 特点:繁殖依赖人工容器积水,传播效率高于白纹伊蚊,但分布范围较窄。
2.按省级风险等级划分的分布汇总
根据《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全国分为四类风险区
![]()
传播蚊种分布:白纹伊蚊遍布全国25省,是基孔肯雅热主要传播者;埃及伊蚊局限于海南、滇粤边境。因此广东、福建等Ⅰ类地区当前传播风险最高。
我们可以看到一类高风险地区,主要有6个省: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这些地区是既有白纹伊蚊,又有埃及伊蚊,传播风险特别高。
二类中风险地区有11个省市: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这些地区白纹伊蚊广泛分布,输入病例非常可能引发本地传播。
因此,大家要做好针对基孔肯雅热新的防护工作,尤其是上述的高风险与中风险地区的17个省市,特别是在今年天气湿热,蚊子猖獗的情况下。
末尾我们再谈一下某冠病毒。
在6月底的时候,根据中疾控的统计,本轮疫情已经开始向下行。但是到了7月初的时候,魔都疫情却出现了上升。
根据相关部门的上周统计,这一上行趋势已经扩散到了浙江。
因此大家依然要严格做好针对某冠的防护。
因为这一病毒极其邪恶,不仅仅会导致脑梗,心梗,肺栓塞等严重疾病,而且还会致癌以及产生快速衰老。他的攻击是全方面的,对全身的所有器官组织细胞都会破坏。
具体可见星铉的《星铉:新冠转阴,噩耗才刚刚开始》《星铉:惊爆-科学研究证实某冠病毒会导致心脏主动脉夹层破裂》《星铉:最新研究证实-新冠会导致衰老》《星铉:新冠的危害远远超出你的想象,新的病原体的阴云已经来临》等文章。
而且这一研究再次残酷的证明,治疗新冠病毒的表面症状,让感染者转阴其实意义已经不大。
健康人一旦感染这一邪恶的病毒就会造成上述极为严重的危害。
而且这种破坏,尤其是刺突蛋白以及炎症破坏,在感染者转阴以后仍将长期存在。导致衰老,癌症,心梗,脑梗等以及其他极为恶劣的严重后果。
而重复感染以后,多种重疾的风险将暴增300%以上。
而且最新的研究还证实,某冠病毒还会激发在体内长期潜藏的病毒,比如说荨麻疹,乙肝,EB病毒等等,让感染者雪上加霜。
综上,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某冠病毒的感染,这一病毒极度危险且邪恶。
大家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个病毒的防护,对于如此危险的病毒,无论做怎样的防护都不为过。
它的危害是在于一旦感染以后就会对你的身体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全方位的严重破坏,导致你产生各种可怕的重疾。这可不是你搞点特效药,吃点维生素或者某种神药把你的发烧,嗓子痛等表面症状“治好”就完事大吉的。
所以应对新冠,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做好专业正确的防护,做彻底的物理隔离。
尤其现在全新的某冠变种病毒LB1.8.1,做了大幅度的升级改进,传染力大幅增强,最起码是前代病毒的1.8倍。
不要说是采用戴口罩等简陋的防护措施了,就是武装到牙齿的某些钉子户,都出现了大量的破防。
那么我们是不是没有方法应对这个病毒了?
其实还是有的。
大家可以在浏览器用百度搜索星燧《如何做专业正确的防护?》,只要你严格照做,就可以有效地应对这种极度恶毒阴险的病毒,除非它进化成非碳基生命。
大家也可以加入关注星燧本尊微博,并加入星燧本尊微博群,以获得进一步的抗疫方法和帮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