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坤是一位老知青,他曾在陕北插队落户生活了七年多,赶上了推荐上大学的末班车,才离开了陕北。在陕北插队落户期间,王新坤他们得到了乡亲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至今想起来他还觉得很温暖。
图片来源网络
据王新坤老师回忆,他是1969年1月13日和同学们一起乘坐知青专列离开北京的,同车厢的人员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是他们清华附中的同学。知青专列抵达陕西境内的铜川车站后,全体知青统一下车,当晚住在了铜川。
第二天吃过早饭,大家又乘坐解放牌卡车继续前行,长龙般的车队在崎岖蜿蜒的黄土高原上一路北上,当晚夜宿延安,于第二天中午到达了陕北延安地区的延川县,王新坤他们九名北京知青被分派在刘家沟大队第二生产小队插队落户,刘卫平队长临时安排大家借住在老乡家中。
刘家沟的地形很形象,典型的两山夹一沟,当地老乡都说刘家沟是兔子不拉屎的穷山沟,全大队有十几个过了结婚年龄还没娶上婆姨的光棍。村子周边都是纵横的沟壑和连绵的丘陵,土地贫瘠,广种薄收,乡亲们的生活很苦。
王新坤和李渊成借住在了社员刘婶儿家,和她家的娃娃刘大奎住在一孔土窑里,三个人同睡一铺土炕。刘大奎当年十八岁,没读过书,很淳朴很善良,看到王新坤和李渊成就嘿嘿笑,还主动把炕头让给了王新坤和李渊成。
要说刘婶儿吧,也是个苦命的人,十八岁结婚嫁人,娃娃七岁那年,她男人在雨天坠崖身亡,是她一个人含辛茹苦拉扯大了刘大奎,娘俩相依为命。王新坤去她家借住那年,刘婶才三十七岁,她已经守寡整整十一年。
北京知青来家里借住,刘婶很高兴,她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小米拿出来,给王新坤和李渊成做了小米干饭,炖了酸菜洋芋,还到邻居家要来了两个咸鸡蛋和半碗辣子酱,北京知青大老远来山沟里插队落户,第一顿饭怎么也得好一点嘛。
每天晚饭后,借着煤油灯昏暗的光线,王新坤就教给刘大奎学习识字写字。刘大奎说自己瓷脑,学不会。王新坤就鼓励他:“大奎哥,不识字就是文盲,以后连对象都找不上。”在王新坤的鼓励下,刘大奎先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再从最简单的字学起,渐渐地,他还就喜欢上了识字写字。
之后的日子里,刘婶虽然拿不出更好的东西给王新坤他俩吃,但每顿饭都是热乎乎的发面团子,热乎乎的玉米面糊糊,用熟棉油拌过的咸菜也很好吃。刘婶和刘大奎吃的是高粱面掺了萝卜缨子的菜团子,她娘俩一人一小块胡萝卜咸菜,家里不多的洋芋和酸菜都留给王新坤他俩吃。虽然这也算不上什么大事,可王新坤和李渊成都感到很温暖,他俩发自内心地感激刘婶。
过春节的时候,刘婶蒸了一锅白面馍,年三十那天,刘婶都没舍得吃一个白面馍,她把一个馍掰成两半,一大半给刘大奎吃,一小半自己吃,剩下的都留着给王新坤他俩吃。这一切王新坤和李渊成都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
春耕备耕生产开始以后,刘婶也和社员们一起出工劳动。刘大奎从十四岁开始参加生产劳动以后,他就说不让她娘出山劳动了,刘婶却说一个人挣工分口粮分的少,年末也没有红利,要是两个人都出山劳动,挣得工分多了分的口粮自然就多,年末还能分红。刘婶还说,大奎的年龄眼看着就到了订婚的年纪,家里没有一分钱,谁家的女子会嫁给大奎当婆姨?
每天收工后,刘婶忙着做饭,刘大奎去挑水,王新坤和李渊成就等着吃现成饭,刘婶啥也不让他俩干。说句实话,刚参加生产劳动那段时间,王新坤和李渊成天天累的都爬不起来,幸亏他俩借住在了刘婶家,顿顿都吃现成饭,要是再让他俩去挑水做饭,他俩肯定吃不消。
除此之外,刘婶还帮着王新坤他俩洗衣服,缝补衣服,他俩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母亲般的温暖和关爱。
麦收过后,上级为北京知青拨下了安家费,队里为知青打了新窑,成立了知青点,王新坤和李渊成也就不在刘婶家借住了。搬家那天,刘婶流泪了,她哽咽着说:“娃娃,婶子真舍不得你俩搬走……”
图片来源网络
搬到知青点后,王新坤和李渊成也时常去刘婶家串门,刘婶有点好吃的,都留给他俩吃。每次去刘婶家串门,他俩一准能吃上煮鸡蛋。刘婶家院子里有棵老枣树,枣儿刚红腚,刘大奎就给他俩打枣吃,等到了中秋节打枣的日子,刘婶家枣树的枣已经被王新坤他俩吃光了。
一晃就到了1973年春天,那天刚从北京探亲过春节回来,王新坤和李渊成就带着北京特产去了刘婶家,可巧刘婶正坐在炕栏石上抹眼泪。一问才知道,刘大奎去相看对象,结果人家女方又不同意,一是嫌刘大奎没有父亲,家里没人当家主事。二是嫌大奎家穷,两孔破窑又矮又破,家里也没甚像样的东西。刘婶之所以抹眼泪,就是担心大奎打了光棍。
王新坤和李渊成也很想帮帮刘婶娘俩,可他俩年前分的红利都花在路上当了盘缠,兜里都没钱,拿什么帮啊。最后还是刘队长想出一个办法,他建议让大伙义务帮忙,帮刘婶家在院子里边打一孔新窑。
说干就干,每天晚饭后,刘队长就领着王新坤他们和几名年轻社员开始打窑,每天干个把钟头,也不影响第二天出山劳动。大约两个月的时间,一孔宽敞的土窑洞就挖好了,内壁也刮得非常光滑,刘婶拿出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借了刘队长家十五块钱,买了木料,请木匠打了新式门窗,到了秋后,窑里垒砌了土炕和灶台,一孔崭新的土窑洞就算落成了。
为了能让刘大奎尽快找上对象,王新坤还提议让刘大奎担任了队里的记工员。那个年代,能担任记工员就证明有文化,年轻女子可都喜欢有文化的后生。
第二年秋后,刘队长的婆姨给刘大奎介绍了一个对象,是山后王家庄一个叫改玲的女子。改玲比大奎小三岁,长得也不难看,还读过几年书。两人相看后都满意,女方提出了要一布袋麦子和四十块钱的彩礼钱,迎娶的时候还要两身新衣裳。
这样的要求看着不算高,可刘婶家打新窑还欠下了饥荒,买小麦的钱加上四十元彩礼,对刘婶家来说也不算小数目,到时还要办酒席。看刘婶为难了,王新坤和李渊成领取了当年的红利以后,一人给刘婶送来了十五块钱,刘婶娘俩也分了三十多块钱的红利,这门亲事也就定了下来。
过了不久,李渊成招工到县煤矿工作,走之前他没告诉刘婶和大奎哥,怕刘婶为欠他的钱着急。
第二年秋后,刘大奎娶了婆姨,加上置办新铺盖、新衣裳和办酒席,刘婶家又欠下了饥荒,王新坤又借给了刘婶十五块钱。别管欠不欠饥荒,刘大奎娶了婆姨,总算了却了刘婶的一桩心事。
1976年秋后,刘家沟大队得到了一个工农兵学员的推荐名额,经过乡亲们和大队干部的选拔推荐,王新坤成了这个幸运儿,他顺利通过了文化课考试和政审,成了刘家沟大队唯一一名被推荐上大学的北京知青。
离开刘家沟的前一天,刘婶包了羊肉扁食,刘大奎杀了一只大公鸡为王新坤饯行。分别的时候,刘婶拉着王新坤的手,泪眼汪汪地说:“娃娃,多亏了你和渊成,要不是你俩帮忙,你大奎哥就得打一辈子光棍。娃娃,你把地址写给你大奎哥,等来年分了红利,让你大奎哥把钱还给你……”
王新坤把自己用不着的生活用品和从北京带来的那个大木箱子都送给了刘婶家,他说以后等工作稳定了,再写信告诉大奎哥地址,他原本就没打算让刘婶还钱。
带着对乡亲们的感激和留恋,王新坤离开了他插队落户生活了七年多的第二故乡,踏进了高校的大门。
时间过得飞快,几十年的时间就如白驹过隙一闪而过。转眼间,王新坤现在也成了白发老人。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愈来愈思念第二故乡和第二故乡的亲人。2025年五一节期间,王新坤和李渊成结伴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第二故乡,他们回来看望乡亲们来了。
令王新坤和李渊成万万没想到的,九十三岁的刘婶还健在,耳不聋眼不花,生活能自理,还能喂猪喂鸡。猛然看到王新坤和李渊成,刘婶拉着他俩的手呜呜哭了起来。
图片来源网络
哭够了,刘婶拿出了一个粗布包袱,里面包着两摞一块、两块和五块的钱,五块的钱还是炼钢工人的图案。刘婶哽咽着对王新坤和李渊成说:“娃娃,欠你俩的钱哦(我)早就攒够哩,可你大奎哥不知道咋还给你俩,我都放了几十年哩。别人的钱早都还上了,就欠你俩这些钱哩,不还上你俩的饥荒,我都……”
那次回陕北,刘大奎杀了一只羊盛情款待了王新坤和李渊成,他俩在刘家沟住了三天刘大妈(刘婶)还不让他俩走。分别的时候,刘大妈哽咽着说:“娃娃,哦老了,往后怕是见不到你们哩……”
前几天,王新坤给刘大奎打电话,才知道刘婶都去世一个多月了。令王新坤和李渊成遗憾的是,他俩答应国庆节再回去看望老婶子,这个承诺永远也无法兑现了。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王老师提供素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