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塑乌鲁木齐西南生态屏障
十二师启动北方防沙带第十二师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
7月18日,记者走进北方防沙带第十二师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现场(以下简称“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看到,挖掘机、推土机正在进行精准土地平整作业,轰鸣声不绝于耳。这片沉寂了多年的矿区,正在这场生态修复“手术”中,逐步注入绿色希望,曾经因过度开采而满目疮痍的矿山,正在逐步恢复“容颜”。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南约15公里处,这里曾是乌鲁木齐市周边重要的煤炭与建材的原材料产地。自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数百处矿坑在此撕开大地肌理,形成连片采空区,导致地面塌陷、水土流失,甚至威胁到周边15万居民的生活安全。据监测数据显示,这里正是“乌—昌—石”重污染带的重要尘源区。
“这里曾是乌鲁木齐上风向的‘沙尘源’,极端天气下粉尘不仅影响周边,更直逼市区,加剧了‘乌—昌—石’区域的重污染天气。”通过一张修复前的航拍图可以明显看到裸露的矿坑与坍塌的地貌如同大地上的“疮疤”,与周边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大力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2024年以来,十二师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争取上级资金和本地财政配套,保障矿区生态修复及环境治理。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总投资5.4亿元,共有21个子项目,分3年实施,预计2026年竣工。
今年,该项目被列入国家“双重规划”重点工程,成为“三区四带”中北方防沙带的关键修复节点。
其战略意义远超生态本身——该片区的修复成效直接关系到“乌—昌—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更被视为十二师履行“生态卫士”职责的标志性“战役”。
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十二师以“自然地理+生态问题+国土空间规划+行政边界”为划分依据,将修复区细分为三大功能区:
西山北产业生态缓冲修复区聚焦采煤沉陷区治理,消除地质隐患;
四道岔及大浦沟城市生态融合修复区以微地形重塑和植被恢复为核心,打造城市“绿肺”;
西山南农业生态修复区将主抓复垦耕地项目,重构农田生态系统。
“我们采用‘辅助再生+生态重建’模式,综合实施地质治理、地形重塑、植被恢复等六大类措施。”十二师自然资源和规划服务中心项目管理工作人员介绍,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涉及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467个,总面积达1047.18公顷,建设任务包括修复地面塌陷、治理采坑、清理废渣等内容。项目完成后,区域植被覆盖率将提升40%,防风固沙能力增强30%,水源涵养量每年增加15万立方米,直接惠及周边十余万居民。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政治任务。我们希望通过生态修复巩固兵地融合,让各族职工群众共享绿色发展成果,这也是新时代维稳戍边的新优势。”十二师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海霞介绍,仅植被恢复一项便需要投入土壤重构82.86万立方米,栽植乔木1.6万株、灌木16.7万株,播撒草籽721.43公顷。
近年来,十二师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将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作为重点项目予以持续支持、关注和推进。师党委主要领导多次实地调研座谈、指导工作,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在规定时限完成生态修复工程。
“目前,按照师党委安排部署,我们正在开展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绿色矿山正逐步变成现实,未来这里的生态环境会越来越好!”十二师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草科科员曾强介绍,截至目前,2024年度项目已完成4个子项目的边坡治理、场地治理工作,2025年度项目正有序推进,已完成土方平整1455068m³、削坡14000m³、土方回填22610m³。
如今,站在项目区中心坐标远眺,曾经的坑洼的矿坑已经逐渐消失,干净、整洁的环境与远方的天山雪峰相映成趣,工人们正在刚平整的土地上播撒着草籽、铺设着管网。不久的将来,当这片土地上完成生态蝶变,十二师践行绿色发展的篇章也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记者手记
选择“向绿而生”的勇气
在新疆最炎热的七月,这几天,我和十二师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新疆天恒基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建设者们一同往来于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的各个施工现场。采访中,我试图用笔尖记录该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细节,却被某种力量所触动,那是十二师人在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前选择“向绿而生”的勇气。
“以前这里的风是‘吃人的’。”当地牧民的这句话,在修复前航拍图中得到了印证:裸露的矿坑如大地皲裂的伤口,坍塌的地表像被掀开的硬壳,粉尘在极端天气下直逼乌鲁木齐市区,成为“乌—昌—石”风沙污染的“帮凶”。而如今,当我亲眼见证挖掘机在陡坡上精准削方填沟,目睹工人们将在炎热的天气下连续作业,看到新覆土层的平整,一切不再是抽象的数据,而是具象为每一寸土地的变化。
当海霞提到“生态卫士”与“维稳戍边新优势”时,我曾疑惑:生态工程如何与政治使命挂钩?直到在项目区偶遇几位工人,他们一边顶着烈日工作,一边讨论着“明年要带家人来看这片新草原”。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在不久后的将来,这片曾经威胁周边居民安全的矿坑将变成“城市绿肺”,当各族职工群众在共同参与修复中共享绿色红利,这一项目的成果将超越地理概念,更将成为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感纽带”。
离开项目区时,我想起海霞的话:“生态修复没有终点,我们今天种下的不仅是草木,更是未来。”或许,当未来项目竣工时,这里真的会变成绿水青山,但更让我在思考的是,如今的我们,正在重新学会与自然对话,不再是以“征服者”的姿态掠夺,而是以“守护者”的身份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为客观的记录者,我无法预知这场“生态蝶变”的最终模样,但我亲眼见证了,在乌鲁木齐的西南郊,十二师人正在用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内涵。2025年的这个夏天,这里有一场关于生命、关于责任、关于希望的“战役”,正悄然打响,而我作为记者,也将持续关注这里未来的发展。
来源/今日十二师 封面设计/AI生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