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在缅甸考察时,我看到当地农民把香蕉杆当垃圾烧,浓烟滚滚里,突然想起武胜老家的桑枝 —— 同样是农业废弃物,同样被当成负担。那一刻,一个疯狂的念头钻进脑子:能不能把桑枝变成循环产业链的起点?半年后,我卖掉了经营多年的农资公司,带着团队回到武胜,在飞龙镇的荒地上,开始搭建四川芝皇农业的雏形。
第一个要啃的硬骨头,是 “全桑枝” 技术。传统菌菇培育要用木屑、棉籽壳,纯桑枝栽培容易出现菌丝生长慢、产量低的问题。我们在租来的旧仓库里搭起试验台,桑枝粉碎度试过 10 目到 80 目,辅料配比换了 27 种,连灭菌时间都精确到分钟。最困难时,团队三个月没发工资,技术员小王把结婚的积蓄都拿出来买设备:“李哥,咱赌一把,成了就是西南独一份。”
![]()
2021 年夏天,当第一茬全桑枝香菇采收时,所有人都红了眼。那批香菇菌盖厚达 5 厘米,检测报告显示氨基酸含量比普通香菇高 18%。拿着国家发明专利证书那天,我没去庆功,而是带着香菇去了村里的敬老院 —— 老人们咬下香菇的瞬间,脸上的褶子都舒展开了,那比任何荣誉都珍贵。
但我要的不只是 “能种出菇”,是让桑枝在循环里 “活起来”。我们设计了 “叶养蚕 — 枝种菇 — 糠作肥 — 肥育桑” 的闭环:桑枝菌棒出菇后,菌渣送进有机肥车间,制成的肥料免费送给桑农;桑叶养蚕的蚕沙,也能混入基质培育菌菇。去年秋收后,桑农陈大哥拿着测土报告来找我:“你看这地力,比用化肥时强多了!” 他不知道,这份 “强” 里,藏着我们 200 多次菌渣配比试验的心血。
![]()
建厂时,施工队老板劝我:“搞农业差不多就行,别在车间标准上太较真。” 我却铁了心要建西南最规范的无菌车间:1500 平方米的净化区,空气过滤系统比医院手术室还严,光是灭菌柜就花了 300 多万。有人说我 “傻”,但我知道:农产品要走出去,靠的不是吆喝,是消费者看不见的细节 —— 比如菌棒灭菌必须达到 121℃,比如鲜菇预冷时间不能超过 40 分钟。
最意外的收获,是带动乡亲们的 “连锁反应”。我们收桑枝的价格从每斤 0.6 元涨到 0.8 元,周边五个村的桑园面积两年内扩了 3000 亩;制袋中心优先招贫困户,单亲妈妈张姐在这里工作三年,不仅供女儿上了大学,还成了车间的技术能手;甚至有年轻人跟着我们学技术后,自己开起了菌菇合作社。有次在镇上吃饭,老板娘非要免单:“我老公在你们厂上班,家里盖了新房,这饭该我请!”
![]()
现在站在芝皇馆的 “大势”“大牌” 匾额下,看着循环产业链图上的箭头 —— 桑枝→菌棒→菌菇→菌渣→有机肥→桑园,突然明白:所谓 “大势”,不过是顺着自然规律做事;所谓 “大牌”,是让每个环节都对得起良心。上个月中欧班列发走第一柜桑枝香菇时,我给缅甸的合作伙伴发了张照片,配文:“你看,农业废弃物真的能环游世界。”
有人问我后悔吗?放弃城市的舒适,守在农村跟桑枝、菌棒打交道。我总会带他们去养菌车间,看菌丝在桑枝基质里蔓延:“你看这生长的力量,多像乡村的希望 —— 只要给点阳光和养分,就能扎下根,长出花。” 四川芝皇农业于我而言,从来不是一家公司,是我想让家乡变得更好的 “循环梦”,而这个梦,正在武胜的土地上,慢慢长成现实的模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