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中午,湖南桂阳县4岁男童轩轩(化名)蹦跳着走进县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因一颗未脱落的乳牙,医生以“年龄太小需配合”为由建议全麻拔牙。父母签下同意书时未曾想到,这竟是孩子与世界的最后告别。12:40麻醉启动,18:00宣告死亡——长达6小时的抢救中,家属多次询问病情,只得到“再等等”的敷衍,直至孩子心跳停止3小时后才获知噩耗。
争议焦点:全麻必要性与致命疑云
“拔颗乳牙为何用全麻?” 这成为全网最大质疑。据中华口腔医学会指南,儿童全麻拔牙仅限三种情况:多颗牙治疗(≥4颗)、重症患儿无法配合或复杂手术。而轩轩仅需拔除单颗乳牙,无特殊病史记录,医学专家指出:4岁儿童完全可通过局部麻醉+行为引导完成操作,全麻属过度医疗。
更令人心惊的是术中细节:
麻醉药量超标:法医检测显示,孩子血液中利多卡因浓度达4.2μg/ml(儿童安全上限1.8μg/ml),且所用注射器曾被曝刻度不准;
抢救延误:患儿麻醉后2分钟抽搐,急救设备却延迟4分钟送达;
信息黑箱:家属要求公开手术监控及麻醉记录,院方以“无监控”搪塞。
系统性漏洞:基层医疗的“小手术大风险”
这场悲剧撕开了基层医疗的隐秘伤疤:
资源匮乏:我国仅**5%麻醉医生专攻儿科,基层医院普遍缺少儿童专用急救设备和专职团队;
流程失范:术前未充分告知风险及替代方案(如笑气镇静),术后观察流于形式;
责任逃避:院方回应仅四字——“正在处理”,对死因、责任认定避而不谈。
公众怒吼:维权困境与行业警钟
事件引爆全网愤慨:“无知的父母遇上无良的医生,代价是孩子的命!” 而家属维权更举步维艰:证据获取难:病历、监控等核心资料被医院掌控,家属被动等待“自查结果”;鉴定独立性存疑:医疗事故鉴定常被指“部门保护”,周期漫长费用高昂。
轩轩的离世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叠加的系统之殇。当一颗乳牙需以生命为代价,当“正在处理”成为责任回避的挡箭牌,我们不得不追问:还有多少“小手术”暗藏杀机?唯有以真相祭奠无辜生命,以制度填补漏洞,才能让每个走进医院的孩子,都能平安回家。
若遇儿童牙科全麻建议,三问医生——是否有书面评估证明必要性?是否配备儿科麻醉团队及独立复苏室?能否提供替代方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