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三大运营商集体亮剑,针对透明消费与资费精简作出密集承诺:中国移动推出十项服务承诺,强调业务订购需用户明确同意、48小时内办结无合约套餐变更;中国电信以九项措施规范业务开通与退订流程;中国联通则聚焦精简套餐种类,要求资费公示清晰、协议关键条款突出显示。这一系列表态,直指用户反映强烈的套餐复杂、不知情订制、不明扣费等顽疾,看似是对工信部“明白办、放心用”行动的积极响应,却也难逃“说易行难”的现实拷问。
从用户体验看,运营商的承诺更像是对“基本义务”的重申。就像汽车行业的6个月账期承诺本应是商业伦理底线,电信服务的透明化、资费的简明化,本质上也是企业存续的基础要求。长期以来,资费套餐如同“迷宫”,各类隐藏条款、捆绑销售、自动续费套路让用户防不胜防;不知情订制更成行业潜规则,一条模糊的短信、一个默认勾选的按钮,都可能让用户陷入被动消费。此次三大运营商的表态,不过是将“本该如此”的服务重新摆上台面。
但历史经验提醒我们,承诺与落实之间往往隔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这并非运营商首次作出类似表态,过去多年的“整改”多是昙花一现,究其根源,在于现有业务生态的积弊太深。若不改变“重规模、轻体验”的增长模式,基层员工仍会为KPI裹挟,在“推销优先于需求”的逻辑下诱导用户办业务;若KPI考核仍以“业务量”“套餐办理数”为核心,所谓的“透明消费”只会沦为纸面文章;若供应商合作仍暗藏利益输送,不明扣费的土壤就难以彻底铲除。这些深层次问题不解决,再完美的承诺也只是空中楼阁。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承诺中提及的监督渠道看似多元——中国移动的7×24小时监督专区、中国电信的退订流程规范、中国联通的套餐精简计划——但用户更关心的是“渠道是否真管用”。过去,10086等客服热线常陷入“投诉—记录—拖延”的循环,即便升级反馈,解决效率也往往不尽如人意。若监督机制不能打破“内部闭环”,不能引入第三方评估,所谓的“全天候服务”很可能沦为新的营销话术。
截至5月末,全国移动电话用户已达18.07亿户,宽带用户超6.82亿户。如此庞大的用户基数,意味着运营商的每一项服务改进都关乎民生福祉。工信部的“明白办、放心用”行动已为行业划出红线,但真正的改变,需要运营商跳出“表态—整改—反弹”的怪圈,从考核机制、业务逻辑、利益分配等底层架构动刀。毕竟,用户期待的从来不是“承诺有多动听”,而是“消费有多省心”。
三大运营商的集体表态,是重塑行业信任的起点而非终点。唯有将“透明”“精简”融入日常运营的毛细血管,让监督渠道真正成为用户的“放心锁”,才能让“说”与“行”真正统一,让电信服务回归“让用户明白、让用户放心”的本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