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个生活方式品牌因一次客服用语不当,被评论区骂到下架产品。
从事件本身来看,确实有话术不当的地方;但整个攻击强度、扩散速度,远远超出了事实本身。
在我们看来,这不是“品牌出了大问题”,而是:
公众正好需要一个发泄口,而恰好你站在了那儿。
舆论中的“情绪寄生效应”是什么?
我们称之为“叠加情绪迁移”现象——
- 用户本来因为日常生活、社会舆论、其他品牌失望而焦虑;
- 一旦遇到任何可批评点,就容易“转移情绪”,用你的品牌当作出口。
你不是错太多,而是站得刚好、动得刚好、沉默得刚好。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正成为“舆论情绪靶子”?
① 出现高频负面关键词但主题松散(如“太恶心”“一点都不配”等);
② 评论区开始引出“无关话题”“阶层/性别/权利”标签化攻击;
③ 一部分攻击者语言情绪高度激烈,但无法给出具体论据。
这时候就不是在“讨论问题”,而是在“借你宣泄”。
应对建议:此时不要下场对线,而要换一块牌子重设语境
- 用“二次表达机会”重建品牌态度,例如:公开信、创始人出面、理念视频;
- 不去澄清每一条评论,而是聚焦“我们想要表达什么样的长期品牌人格”;
- 让正向用户能“感同身受”,不是帮你解释,而是愿意为你说话。
舆情的残酷在于:你说得越多,有时只会让更多人把你当靶子。你能做的,不是躲,也不是吵,而是用更高级的表达方式,告诉大家你不只是那个片段或那句话。海弘公关,擅长设计这种“情绪出口的替代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