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有网友和媒体发布消息称,一国际长航线航班起飞后疑因“起落架销未拔”放油返航,机械故障落地后排除,旅客在延误三个半小时后成行。有乘客担忧:带着这根红杆起飞是否危及安全?民航业内专家指出:此类情况属于可管控的飞行状况,民航业有成熟的标准处置程序,本质上不影响航空安全。
起落架安全销未拔导致航班返航的事件是航空安全中典型的“人为因素”案例,涉及飞行操作、机务程序、安全管理等多方面问题。以下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影响及深层原因:
一、对飞行操作的影响
飞行性能限制
起落架安全销(Landing Gear Pin)用于地面维护时锁定起落架,若未拔出,起落架可能无法正常收放。飞行中若强行收轮会导致机械损伤,甚至系统失效。
部分机型(如空客A320)的起落架手柄可能被物理锁死,飞行员无法操作收轮,飞机需保持起落架放下的状态飞行,增加阻力与燃油消耗,降低航程和速度。
紧急程序执行
机组需按《快速参考手册》(QRH)执行检查单,确认安全销状态,可能需低空通场或请求地面观察确认。
若无法排除故障,需返航或备降,增加操作复杂度,尤其在起降阶段的高负荷环境下。
驾驶舱资源管理(CRM)
暴露出机组在起飞前检查单执行中的疏漏,可能与疲劳、交接班沟通不足或“确认偏差”(Expectation Bias,即因习惯性认为安全销已拔而忽略检查)有关。
维修程序漏洞
- 程序缺陷
:如未要求“双人确认”或未使用销子挂签系统(如红色飘带提醒)。
- 人为失误
:机务人员未按工卡(Work Card)操作,或交接班时信息传递失效。
安全销管理是航后/航前检查的关键步骤,未拔销可能反映:
- 程序缺陷
责任追溯与处罚
此类事件通常被归类为“地面人为差错”(Maintenance Error),可能触发局方调查(如中国民航局或FAA),涉事机务或维修单位面临处罚甚至资质暂停。
维修文化反思
需强化“举手文化”(报告无责文化),鼓励机务主动报告隐患,而非因恐惧追责隐瞒小疏漏。
直接经济损失
返航导致燃油浪费、航班延误、旅客赔偿等成本,若涉及国际航班损失可达数十万元。
长期可能影响公司安全评级,增加保险费用。
安全信誉受损
此类低级错误易引发公众对航空安全的质疑,尤其社交媒体时代负面舆情扩散迅速。
系统性改进措施
航空公司需修订检查单(如增加安全销状态拍照留存),或引入技术手段(如电子安全销传感器,实时传输状态至驾驶舱)。
设计冗余不足
传统机械安全销依赖人工目视检查,现代飞机(如波音787)已尝试电子传感器替代,但成本与适航认证限制推广。
人为因素工程(HFE)改进
通过设计防错(如安全销未拔时驾驶舱告警灯亮),或强制物理互锁(如销未拔时油门杆无法推至起飞位)。
加强SMS(安全管理系统)
将此类事件纳入风险管理数据库,分析根本原因(如培训不足、工具设备缺陷)。
标准化与国际化
国际民航组织(ICAO)建议的安全销挂签颜色、位置标准化,减少跨地区运营的混淆。
模拟训练强化
在飞行员复训中加入“未拔安全销”特情处置,提升情景意识。
尽管此类事件通常无直接生命危险,但会降低旅客信任度。航空公司需透明沟通,避免隐瞒或淡化问题。
- 技术手段
:推广电子安全销及驾驶舱状态显示。
- 流程优化
:实施“两次独立检查”原则,机务与机组交叉确认。
- 文化构建
:建立非惩罚性报告机制,鼓励主动暴露隐患。
此类事件再次印证航空业“瑞士奶酪模型”理论——只有多层防线同时失效,差错才会穿透系统。唯有通过技术、程序、文化的协同改进,方能堵住漏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