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步入天水伏羲庙,岁月的气息便沉甸甸地压上肩头。目光所及,是森然挺立的千年古柏。它们的躯干虬劲盘踞,枝桠却各向伸展——一枝如苍龙探首,直指先天殿的苍穹;一枝沉稳北指,定鼎一方;另一枝则舒展东南,似在捕捉晨曦。讲解者言其暗合阴阳之道,此语如钥,瞬间开启了这方土地的玄机。根脉在地下缠绵交错,枝叶却在明处指向不同的时空坐标,这不正是伏羲智慧的精髓——那深藏于万物生长、阴阳交感之中的宇宙律动吗?立于树下,仿佛听见古柏的低语,诉说着自洪荒而来的秘密,一种对天地至理的敬畏油然而生。
![]()
踏入先天殿,时空骤然凝滞。伏羲圣像巍然矗立,手托先天八卦盘,目光如炬,穿透千载尘烟,直抵观者心魄。那八卦纹路,非止于石盘之上,更似在殿宇的空气中无声流转。殿内弥漫着一种近乎凝固的远古气息,沉重而澄澈。与圣像对视的刹那,仿佛被卷入时间长河的漩涡。那“天人合一”的古老哲思,不再仅是书本上的铅字,而化作无形的气流,在梁柱间盘旋,在心头萦绕。伏羲,这位人文初祖的功业,其深远如这庙宇般古老,早已融入华夏文明的基因。我们今日所享之文明果实,无不植根于这古老的智慧土壤。他的手势,他的目光,是无声的训诫:教人如何俯仰天地,顺应四时,洞悉自身与这浩渺寰宇间那千丝万缕、休戚与共的联系。这份智慧,是日常取舍的圭臬,更是与自然共生、寻求永恒平衡的密钥。
![]()
移步太极殿,另一尊伏羲圣像展现眼前。威严依旧,却更添一份蓬勃的生命力。其眼神深邃,仿佛蕴藏着生生不息的宇宙能量。殿宇的核心,便是那幅巨大的太极图——阴阳双鱼,黑白流转,首尾相衔。简单的图式,却道尽了宇宙的至理:对立依存,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凝视它,“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古训便如潮水般涌来。万物生于“太极”,孕于阴阳交融的母体,天地精华在此间吐纳。殿壁之上,伏羲十四大功绩图次第展开,如同一条时光的纽带,将“画开天”的创世、“制琴瑟”的礼乐、“尝百草”的仁心、“设八卦”的玄思,一一具现。每一幅图景,都是先民仰观俯察、体悟自然、推动文明的史诗。它们无声地揭示:每一项划时代的创造,每一项文明的基石,其背后都跳动着阴阳相济的脉搏,蕴藏着天地间精妙的对称与平衡之力。伏羲所传,非止技艺,更是一种根植于天地法则的生存智慧——唯有在人与自然之间找到那微妙的平衡点,方能抵达真正的和谐。这份智慧,早已是中华文明血脉中奔涌的血液。面对当下纷繁,我们更当秉持这份“天人合一”的古老哲思,于变局中寻求那不变的和谐之道。
![]()
午后,步入天水市博物馆,千年时光在展厅里无声流淌。从大地湾的彩陶纹饰,到先秦青铜的冷峻光芒,再到书画卷轴间的墨韵风骨……一件件器物,静默如谜,却震耳欲聋。尤其驻足于一件古朴的陶制房屋模型前,指尖仿佛触碰到远古的温度。匠人手中并无精钢利器,仅凭泥土、智慧与虔诚,便塑出如此精巧的栖身之所。这何止是居所?这是先民对“家”、对“安”最质朴而深刻的诠释,是智慧在泥土中开出的花。这些陈列,早已超越了“文物”的范畴,它们是华夏文明源流的活态见证。青铜的冷光,陶器的温润,书画的墨痕,无不凝聚着一个民族在时间长河中跋涉的足迹与心魂。凝视它们,一种源于血脉深处的认同与自豪沛然而生,那是文明根系深植大地的回响。
![]()
此行终了,方真切体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意。伏羲庙的参天古柏,先天殿的深邃目光,太极图的玄妙流转,博物馆的泥土青铜……它们不再是典籍中遥远的概念。唯有双脚踏入这片土地,目光抚摸这些遗存,心灵与之共振,那沉睡于文字深处的智慧才能被真正唤醒、具象,融入血脉,化为己用。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磨砺感知,在亲历与体悟中验证所学,于不断的“躬行”里,生命方能完成一次次蜕变,走向更深的澄明与厚重。伏羲的智慧,便在这一次次虔诚的探访与静默的对话中,薪火相传,照亮今人前行的路。
撰稿:蒲瑞红
摄影:郝宇彤 马蕊
(本文为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2025年暑期天水实践教学团队成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