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黄仁勋来中国与大学生作演讲,他说道:“我建议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必须自问,‘如何利用AI让我的工作做得更好?’”第一代成长起来的人必须自问,“如何利用计算机让工作做得更好?”我们上一代没有计算机,我们这代是第一代。记得我进入这个行业是在Windows 95之前,1984年那时,办公室里没有计算机。在那之后不久,计算机开始出现,于是我们不得不自问:如何利用计算机让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下一代人不需要再问那个问题了,但他们必须问。
“如何利用AI让我的工作做得更好?”,我认为这对每个人来说,是起点也是终点。AI显然是一个人们现在才刚开始认识的词。但你要知道,它让你的计算机变得如此易用。向ChatGPT提问问任何你想问的事情,比你自己去做研究容易多了。因此,我们降低了理解的门槛降低了知识的门槛,消弭了智力的鸿沟,而且,每个人真的都应该去尝试一下。要知道,真正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如果我把一台计算机放在某人面前,而他们从未用过计算机,他们不可能在一天内学会使用它,绝无可能,真的需要有人教你。然而对于ChatGPT来说,如果你不知道怎么用,你只需要输入“我不知道如何使用ChatGPT,告诉我,”它就会举例告诉你如何使用它就会举例告诉你如何使用。所以,这就是它的神奇之处。智能的奇妙之处在于它会在过程中帮助你让你一路超常发挥。
以下是我问Shao.ai
优化AI提问与自我提升的路径:
1、构建清晰的理念框架
理念作为罗盘:每一次向AI提问都应基于明确的自我认知和目标设定。如同航海需要罗盘,有效的提问始于对“我想成为什么”“我需要解决什么”的深度思考。例如,若秉持“终身学习”理念,提问会自然聚焦知识缺口与能力提升。
理念的动态完善:随着与AI交互的深入,需定期反思提问模式是否仍服务于核心目标。当发现某些提问导致信息过载或偏离方向时,应及时调整理念,如从“获取大量数据‘转向’精准获取可行动洞见”。
2、培养系统性思维
逻辑化提问结构:采用"背景-目标-障碍-需求"的递进式提问框架。例如:“当前我在时间管理上遇到瓶颈(背景),希望提升效率(目标),但传统方法效果有限(障碍),请提供基于认知科学的新工具(需求)”。
跨界迁移能力:将AI在某一领域的解答思路转化为其他场景的解决方案。如将AI建议的“项目复盘模板”迁移应用于个人成长日记,体现思维上的触类旁通。
3、实施知识管理循环
从数据到智慧:
收集AI提供的原始回答(资料)
分类整理关键观点(信息)
结合自身经验验证(知识)
形成决策判断(智慧)
建立个人知识库:使用数字工具持续积累优质问答案例,标注应用场景与效果,形成可迭代的“提问-成长”数据库。
4、强化批判性思考
质疑预设:在采纳AI建议前,主动思考:“这个回答基于哪些隐含假设?是否与我价值观冲突?”例如当AI推荐功利性社交策略时,需对照自身“真诚连接”的人际理念。
主动验证:将AI提供的方法论转化为小规模实验,如先用两周测试推荐的时间管理法,记录实际效果而非盲目采纳。
5、发展元认知能力
提问后反思:建立“提问效果评估表”,从“信息精准度”“行动可行性”“认知突破性”三个维度给每次交互评分,持续优化提问策略。
培养AI协作意识:将AI视为思维伙伴而非工具,通过"这个问题您认为还应该考虑哪些维度?"等反问,激发更深层对话。
6、保持探索者心态
预留未知空间:在效率型提问之外,定期进行开放性探索,如“请介绍三个与我当前领域无关但可能带来启发的理论”,避免认知固化。
拥抱迭代过程:接受早期提问的不完美,如同产品开发需要持续迭代,将每次不理想的AI回复视为优化下一次提问的宝贵数据。
结语
优化AI提问的本质是优化思维方式。通过理念锚定方向、系统构建方法、持续管理知识、保持批判清醒,最终实现与AI的协同进化。这一过程既是技术应用的艺术,更是当代人建构思维秩序的必修课。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