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这座六朝古都的地下,永远埋藏着令人惊叹的历史密码。
2024年初,陕西省考古学会,公布的年度六大考古发现中,一座北宋家族墓地的出土震动了学界。
西安北里王发现的范氏家族墓地,不仅出土了500余件珍贵文物,更以其完整的家族谱系和深厚的关学背景,成为继蓝田吕氏家族后,又一个宋代士大夫家族的典型样本。
77年家族史:北宋士大夫生活的立体呈现
2022年到2024年,为配合保利天珺项目,老规矩开发前,文物研究所,首先要探查地下的文物情况。
北宋范氏家族墓地的发现,位于长安区韦曲街道北里王村北,是本次发掘的一项重要收获。
墓地分为东西两区,19方墓志的出土,让一个绵延77年的北宋士大夫家族,浮出水面。
从庆历七年(1047年)到宣和五年(1123年),这里安葬着以范忠恕为始祖,历经五到六代的邠州范氏家族。
墓地规划极具深意:东区5座墓葬呈"品"字形排列,核心位置是陕西制置解盐使范祥及其父范忠恕的墓室;
西区则分为南北两个小家族墓园,采用"父南子北"的布局,嫡长子墓葬居于核心,兄弟按昭穆或长幼序列排列。
更引人注目的是东西两侧的10座小型墓葬,狭窄的砖棺床、极少的随葬品暗示着,这些可能是未成年家族成员的附葬区。
这种严整的规划完美体现了北宋"父为子纲"的礼制观念。
500件珍宝背后的文明密码
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堪称一部北宋物质文化百科全书:
饮食器中,定窑白瓷与耀州青瓷并现;
铜镜上精致的缠枝纹仍清晰可辨;
玉带銙的温润光泽历经千年未褪;
特别是一组文房用具,暗示着这个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最令人称奇的是两座石椁的建造方式,M470墓的石椁底座,竟用唐代韦虚心神道碑裁切而成,M434的盖板则是唐代李辅国神道碑残碑。
这种"废物利用"并非经济拮据所致,考古学家推测可能带有特殊的文化隐喻,或是关学"务实"思想的体现。
关学实践的活标本:从张载到范育的思想传承
范氏家族的真正价值,远不止于物质遗存。
墓志中反复出现的"循古礼为倡"字样,揭示了这个家族与关学的深刻渊源。
范祥之子范育是关学创始人张载的嫡传弟子,《宋元学案》记载他"得关洛之传,以礼教学者"。
墓地中体现的:严格按辈分排列的葬制;婚丧礼仪的规范化操作;家族治理的礼法结合。
正是关学"经世致用"思想的生动实践。
张载提出的"以礼为教",在这里转化为具体的家族治理方案。
特别是一方记载家族会议的墓志,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礼制调解家族矛盾,堪称北宋版的"家族约定"。
士族网络的枢纽:串联北宋陕西文化圈
19方墓志构成的家族档案,让历史学家得以重建北宋中后期陕西士大夫的交往图谱。
范氏通过婚姻与仕途,与:蓝田吕氏,京兆杜氏,华阴杨氏等关学世家形成紧密网络。
墓志中记载的荫补、科举等细节,更是研究北宋官僚制度的珍贵个案。
比如范育次子范锡通过恩荫入仕,却因"不乐吏职"辞官归家的记载,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吏"与"儒"的身份认知。
结语:穿越千年的家族治理智慧
当考古学家清理完最后一件文物时,一个立体的北宋士大夫家族已然重生。
范氏家族墓地的价值,不仅在于那些精美的器物,更在于它保存了一个儒家理想家族的完整模板。
如何用礼制维系家族团结,如何将哲学思想转化为日常生活,如何在变动不居的时局中保持家族延续。
这些智慧,对于今天探讨家族文化传承、社会治理创新仍具有启示意义。
站在北里王的黄土塬上,仿佛能听见范育向子孙讲解张载"为天地立心"教诲的声音。
这座墓园不是死亡的终结,而是一个家族精神永续的见证,是关学思想在黄土深处开出的文明之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