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夏最近在麦当劳点单时,突然发现队伍里有人不是为了薯条,也不是为了套餐,而是奔着一只“毛绒狗”来的。7月9日起,麦当劳上线BFF大头狗联名玩具,尽管近70元的入手门槛并不便宜,但麦当劳的粉丝表现狂热,这也让麦当劳在潮玩赛道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
无独有偶,瑞幸最近和“多邻国”的联名也让人眼前一亮。“绿色猫头鹰”多儿一边喊你学英语,一边“登堂入室”到瑞幸门店,搞了一场带杯套、屁屁杯、联名短剧的整活儿营销。
看起来,联名似乎是一门好生意,因为只要一联名,就能火,就能出圈。但实际上,联名这门生意远比表面复杂。
根据雷递数据显示,仅在今年上半年,光是新茶饮行业就发生了多达72起联名事件。这一数字足以说明,品牌方依然将联名视为快速撬动市场关注、吸引用户流量的重要手段。(Morketing 20250709)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却耐人寻味。像麦当劳和毛绒狗、瑞幸与多邻国这样引发讨论的联名并不多,像瑞幸联名茅台那样火爆出圈的,更是少之又少。更多的品牌联名,最终往往是消费者兴趣寥寥、市场反馈平淡,难逃“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结局。
有网友调侃,现在的联名已经从爆款制造机变成了寡淡的流水线。
那么,消费者对于联名的热情,为什么下降了呢?从小夏的观察来看,主要有三大原因:
首先,联名本身正在失去“新鲜感”。过去,一次跨界合作往往能带来惊喜和话题感,比如“谁和谁居然联名了”,一时间刷屏社交平台。但如今,联名几乎成了品牌的“标配动作”,社交媒体上天天有新官宣,消费者在高频刺激下逐渐“免疫”,看到新联名的第一反应变成了“又来了”。一旦新鲜感退潮,联名也就失去了最初最大的吸引力。
其次,创意越来越“同质化”,缺乏真正的内容深度。不少联名项目停留在“元素叠加”的浅层合作,比如换个杯套、贴个贴纸、印个logo就完事。这种“为联名而联名”的形式主义,让用户越来越觉得“没诚意”,甚至能一眼猜到产品长什么样。创意的贫乏直接削弱了联名的传播力和购买转化率。
最后,品牌战略缺位,只重“热度”,不顾“适配度”。很多联名看似热闹,实则两边品牌调性并不匹配。比如某些茶饮品牌扎堆和二次元IP联名,但两者在用户画像、价值观、使用场景等方面缺乏真正的重合点,联名做得越多,反而越稀释了品牌自身的核心识别。这种“贴标签式”的联动,本质上是对流量的盲目追逐,既无法沉淀用户,也难以带来长效价值。
其实从麦当劳和瑞幸的案例可以看出,有些联名能破圈,是因为他们真的懂用户、懂节奏,更懂得怎么去讲一个好故事。
麦当劳的大头狗,唤起的是一代人的童年记忆,而不是单纯卖毛绒玩具。瑞幸和多邻国则是把“死亡催学”多儿的魔性人设玩到极致,让人一边喝咖啡一边被监督学英语,甚至还衍生出短剧、话题讨论,热度层层推进,互动感满分。
那联名还有未来吗?答案还是肯定的。只是要重新回到一个命题:联名不是为了卖东西,而是为了“造价值”。
好的联名,从来不是简单的logo拼贴,而是品牌与品牌之间的精神共鸣,是让消费者看到“他们俩怎么就这么搭!”的默契。比如喜茶和草间弥生的波点美学联动,不只是艺术的碰撞,更是一种气质的延伸。
小夏认为,未来的联名应该有三个关键词:一是“稀缺感”。不是每个月都联、不是谁都联,而是慢下来、精挑细选,让用户期待;二是“内容化”。不要只做杯套贴纸,要有故事,有视觉,有互动,能玩得起来;三是“价值感”。无论是设计上的审美拉满,还是产品上的实用升级,用户要觉得“物超所值”。
温馨提示:本文所述不作为个股推荐。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