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结冰了?真是!2023年冬天,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深处出现一条冰河,几只水鸟在冰面上停住不走。
原本连草籽都活不下去的“死亡之地”,居然起了水汽、冒了绿意。这不是天赐异象,是中国人亲手把黄河水引进了沙漠腹地,一场真刀实枪的生态硬仗。
9亿元砸下去,不是为了一池水,而是要沙丘变绿洲。三十年扎根、五年破局,“沙进人退”的时代被彻底改写。
冰河、兔子、光伏板,个个不是主角,合起来才是奇迹。这个工程,到底牛在哪儿?咱们说清楚。
沙漠到底有多难治?别光看沙,得先看“命”
在地图上看,库布齐沙漠像一条横在黄河“几字弯”处的弓弦,漂亮,但凶。
这里是中国第七大沙漠,面积超过1.8万平方公里,位置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北缘,离北京不远,可一脚踩进来,空气干得喉咙疼,风一吹,眼睛睁不开。
沙漠的杀伤力从不是“热”,而是“干”——全年降水不到200毫米,年蒸发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水刚落地就蒸了,地面连个泥点都没留下。
![]()
很多人想当然地觉得:这不就是缺水嘛,那就拉条水管子浇一浇。但问题没这么简单。库布齐是个典型的“流动沙丘区”,意思就是,沙子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随着风“爬山越岭”。
在上世纪80年代,这片地区超过六成的土地是流动沙丘,走路都踩不稳,更别说在这上头种树。
过去三十年间,这地方的人靠风判断天气、靠“躲风”生活,“种地”根本是奢望。最惨的时候,庄稼种下去,第二天连人带苗都被沙埋了。
![]()
沙地没法留水,水进来就不见了。根系扎不住,树活不了,草也长不出,动物不来,水源流走,这叫“生态死链”。这不是撒点种子能解决的,得打破链条。
于是,从1988年开始,国家启动了沙漠治理工程,在库布齐上搞“三北防护林工程”,头一件事,不是种树,而是——建防风林带、打固沙网、修阻沙坝。
这么干了整整30年,总算把一些流动沙丘稳住了。等到2018年,终于有数据能看了:大约6000平方公里的沙地被成功绿化,植被覆盖率从不到3%提高到30%左右。
![]()
但就算这样,库布齐仍然像个病人,靠输氧维持。而“引黄入沙”,就是要把氧气换成心跳。不是再靠运气活着,而是靠系统开始自己喘气、发热、生长。
这个时候,全新的问题来了:怎么把水,送进一个连空气都能蒸干的地方,还得让它不跑?
9亿元引水进沙漠,换来什么奇迹?
如果说30年治沙像是给库布齐“保命”,那“引黄入沙”这一步,就是让它“复活”。而这口气,是用9亿元砸出来的。
水从哪来?从黄河来。怎么引?修渠、打井、建泵站、设分水口,一个接一个干。有人说,沙漠里没水源,怎么敢往里引水?
但其实,库布齐的北缘紧贴黄河,理论上可以引水入沙。只是之前没人敢真干,因为怕水一进来就蒸发了,钱花光了连泡都看不到。
![]()
但从2023年开始,鄂尔多斯市下了决心,把这事当硬仗打。工程选在库布齐腹地,分多段分期施工。
用“渗灌”“漫灌”方式,让水慢慢“喝”进去,避免表层全蒸发。没想到,头一年水刚引入,就出了件怪事:沙漠中央出现了冰河。
专家说,这是地下含水层开始形成,水在地表“停留”足够久才会结冰,说明水分没被蒸发掉。
这在库布齐几十年来是头一遭。冰河的出现证明,地下的“蓄水池”正在被构建起来,生态反应正在启动。
![]()
紧接着就是见真章的时刻。水来了,那就种树。不是盲种,而是用“成活率”说话。以前种下去的苗,夏天一来就枯。
可到2024年春天,新种的梭梭和沙柳,存活率稳定在90%以上,而且生长速度提升了近一倍。原来想活下来是奇迹,现在变成了正常现象。
![]()
更甚的是,生态系统开始自己“找回记忆”。野兔回来了,鸟也回来了。兔子不光是来玩的,它们挖洞、刨沙,竟然帮了大忙。沙地透气了,水更容易渗进土里。结果搞笑又靠谱的现象出现了:兔子把树的成活率提高到了96%。这些毛孩子,成了“治沙合伙人”。
同一时间,治沙队还玩出了“黑科技”——在沙丘顶上铺起了240公里的光伏板。这东西可不是只发电,它还能压住沙子,防风蚀。光伏板下方阴凉、湿度高,正适合种树。于是,板上发电,板下长树,电站和森林一体化运作,一个光伏项目就是一个绿洲工厂。
到2024年底,库布齐中部已经能看到连续分布的湿地、小型湖泊和天然草滩,生态系统开始自循环。沙漠第一次,变成了能“留水、长草、养兔、聚鸟”的地方。有人说,变化太快不真实,那就站在沙丘边听听风声——从“呜呜”到“哗哗”,这是水在沙里流下的声音。
治沙不靠运气靠系统,库布其模式有多牛?
一个地方从“寸草不生”变成“鸟语花香”,绝不只是靠一车水、一块光伏板,或者几只兔子。库布齐能翻身,是因为有一整套系统在背后运转,这套系统就叫“库布其模式”。
![]()
它的逻辑是四句话:政策推动、企业投资、农牧参与、技术支撑。
鄂尔多斯市把库布齐分成五个治理区:北边建锁边林带,拦住流沙;东边划“歼灭区”,集中绿化;中间设阻隔带,切断风沙路径;南边修草原,留地给牧民;西边划保护区,救回珍稀植物。每一片都有人盯,有目标,有资金。
有想法的企业就把钱投进去,亿利资源集团就是主要参与者之一,他们干的活不光是种树,还建“绿色银行”。
什么意思?就是把沙地变绿地之后,拿来算“碳汇”,可以交易。这就让沙地变成了“生态资产”,治沙不再是赔钱买卖,而是能变现的资源。
可光有地也不行啊,于是就找来了牧民,他们种的树、养的草,都是“自己的”,村里人签合同、认责任,种得好年底有奖金、分红。2024年,嘎查村开始试点“包干到户+成果评估”制度,村民成了治沙“项目经理”。
![]()
以前治沙靠眼睛看,现在靠卫星拍、无人机扫,成活率、蒸发率、含水率都有数据。中国科学院、国家林草局等多家机构参与项目评估,还发布了全国首份“数字化沙漠治理报告”,用AI监测生态恢复进度。
这个系统之所以“牛”,不只是因为它能种活树,更因为它能种出产业、聚住人口、吸引投资。到2025年,库布齐已有40%的沙漠区域完成治理,总面积超900万亩,不仅沙不跑了,人也回来了。
联合国环境署也把库布其模式列为“全球荒漠化治理中国方案样板”。什么意思?就是其他国家也在学。
这一整套打法,没有一步是运气,没有一步是空喊口号。黄河水来了,是因为人定的方向对了,工程做对了,系统跑顺了。沙漠不再是“别人的事”,它变成了今天能赚钱、明天能住人、后天能出口经验的综合体。
参考资料
库布齐沙漠.百科
内蒙古鄂尔多斯:库布其模式实现 “绿进沙退”. 中国自然资源报.2025-06-30
中国奇迹!斥资 9 亿引黄河水入沙漠后,如今内蒙古沙漠变 “金窝”. 网易号.2024-10-1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