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分别在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开展了第四、五、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从民族人口数据来看,汉族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91.96%、91.59%、91.51%、91.11%。汉族保持着全国第一大人口民族的地位,但人口比例却持续下降。照此趋势发展,只要时间线拉得足够久,汉民族成很可能会为新一个少数民族。但从苏联和南斯拉夫的历史来看,这个趋势显然值得警惕。
一、民族比例改变的原因
民族比例改变的原因是多重的,但归根结底是利益导向。因为有着少数民族优待政策,少数民族身份能让个体在国家级大考里获得加分优待,能让个体在计划生育的时代享受一定的宽松生育政策,甚至还能在殡葬政策上等获得和汉族火葬不同的民族优待,等等不一而足。一旦有了比较,也就有了好坏优劣之分。如此一来,没有各项优待政策的汉族身份,就成了相对“吃亏”身份标签。至少十几年前,在很多综艺节目里,少数民族身份都是一件值得特别强调的点,好似少民都是天生血统高贵,反观汉族都是平平无奇。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过大规模的“汉改少”,汉族和少数民族通婚子女大概率会选择少民身份,身边有少数民族朋友的人想必对此深有体会,他们平日里和大家都别无两样,可一到大考的时候,就能平白无故因民族身份加分,让人牙痒痒。当然没有少数民族朋友的话,日常有关注娱乐圈的话,也大概会有所耳闻,一些所谓少数民族明星“汉改少”的事迹,一个民族标签能够让他们融入特定的小圈子,也能成为与众不同的记忆点,目的都是为了在娱乐圈混出头。当少民身份能带来切切实实好处的时候,愿意加入少民群体的人自然就不在少数了。
二、民族身份认同和民族优越感,是一体两面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的民族优越感争议事件,往往是发生在少数民族群体身上。如果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有所了解的话,都能意识到这显然不是一个好苗头。因为民族身份的认同会超越血统认同。在国外,现代埃及和土耳其的主体民族分别自认为阿拉伯人和突厥人血统,但明眼人都清楚他们是身份认同超越了血统认同。当然,这种全国范围内的身份认同更改,倒是能保持住国家的完整。最可怕的事,一个国家内部,只有为数不少的人改了,还有很大部分人没有改变,比如发生在传统印度地区的事情就很大条,宗教身份认同造成了国土分裂。
在中国的历史上,身份认同改变了血统认同的情况,也屡屡发生。唐朝司空图在《河湟有感》中写道“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汉改少”或者是汉少婚姻的后代,只要少民身份的传承到第二代,那大概率会变成理所当然的少民认同。当然,在国泰民安的当下,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倒也没问什么问题。但是,国外的历史已经在印证了,只要时机允许,身份认同会外化为政治诉求,这可是分裂民族和国土的问题。现在,基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民族优越感,接二连三的出现。很难不让人产生一种联想,是不是有人已经在蠢蠢欲动,期待着未来有一天能“举大事”。也不算危言耸听,毕竟在清末时候,这种情况已经发生过了。
汉族人口比例的下降,怎么看都是一件值得警惕的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