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师范学院“曦望”兴研突击队通讯员 庄晓婷
三下乡的日子像被阳光晒暖的溪水,看似平淡却藏着细碎的光亮。今天作为宣传组组长,我在笔尖、课堂与烟火气里转场,倒也品出了“多面手”的滋味。
清晨的办公室还飘着粉笔灰的味道,我对着电脑敲下新闻稿的最后一个句号。不同于平日的文字练习,三下乡的新闻稿要带着泥土气——得把支教课堂上孩子们举得老高的小手写进去,把调研组同学晒红的脸颊融进去,把乡亲们送来的那碗绿豆汤的温度传出去。反复修改标题时,突然明白:宣传不只是记录,更是让远方看见这里的鲜活。
下午的心理课是场意外的“双向治愈”。原本担心孩子们会拘谨,没想到当我拿出情绪卡片,那个总低着头的小姑娘突然举手:“老师,我画的笑脸后面,藏着想爸爸妈妈的眼泪。”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三下乡的意义:我们带着知识而来,却常常被他们的真诚教会更多。课后整理教案时,笔记本上多了一行字:比起“给予”,“看见”更重要。
傍晚的巡查和打扫,是最接地气的“必修课”。帮支教组的同学维持课堂纪律时,发现后排男生总在偷偷画画,不是调皮,是在用漫画记录老师讲课的样子;擦办公桌时,摸到桌角的划痕,想起昨天后勤阿姨说“这桌子陪了三下乡五年啦”。这些细碎的瞬间,让“三下乡”从一个抽象的词,变成了有温度的具体——是孩子们的笑声,是同事们递来的纸巾,是夕阳下被打扫干净的办公室里,飘来的饭菜香。
回到宿舍时,月亮已经爬上树梢。今天没做什么“大事”,却分明感受到成长在悄悄发生:从只关注稿件的文字,到学会倾听;从在意“完成任务”,到享受“投入当下”。或许三下乡的价值,就藏在这些看似零散的日常里——我们用青春的脚步丈量土地,土地也用它的包容,教会我们如何成为更踏实的人。
明天还要早起改稿、备课,但此刻心里是满的。这大概就是三下乡的魔力:它让每一份付出都有回响,让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都变成值得珍藏的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