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这句传诵千年的童谣,几乎每个人都说过,一边说,一边伸出手指,与伙伴完成那套简短却神圣的仪式。
然而,“上吊”二字,总让许多初闻者心头疑惑——难道古老的孩童誓言,竟然要用如此极端的方式作保?原来,这背后藏着一场千年的误会。
先说说“拉勾”,“拉勾”这一动作,代表一种诚信。两个人小指相勾,形同锁钥相扣,象征两个人之间的约定被紧紧“锁住”,不可轻易更改。
这种肢体行为所蕴含的约束力,早在宋代笔记《梦溪笔谈》中已有记载,民间孩童立约,“相勾指为信”,足见其历史之悠久。
“拉勾”,是整个仪式的核心动作,伸出小指相勾的姿势,千百年来,被人们视为最简化,亦是最简单的“契约仪式”,代表“不可更改”。
真正令人困惑的,是这句童谣中的“上吊”二字。若按字面意思理解,实在让人难以理解:为何孩童的天真约定,会与如此沉重的词汇挂钩?
其实,“上吊”是语言演变中“讹传”的典型案例,实际上是一场千年的误会,其背后藏着两种有趣的考据方向。
一种说法认为,“上吊”与古代钱币有关。“吊”是古代五铢钱的单位,所谓五铢钱,就是圆形方孔的铜钱,很多人小时都见过,还拿来作毽子。
古代,铜钱不便于携带和保管,总不能每天数来数去吧,人们就用绳子把铜钱串起来,成为一吊钱。按当时规定,一吊钱是1000个铜钱。
童谣里的“上吊”,比喻把某件事说定了,就像那一吊吊的铜钱一样,按规定已经串好了,不能轻易发生改变。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还有一种说法,与谐音有关。在古代,“调”字在方言中常被读作“吊”音。而“上调”这个词,与严肃的契约签订仪式息息相关。
古人签订契约的仪式繁复而庄重:双方不仅要在契约上签字、画押,还要将契约内容誊写一遍,收录到官府的簿册中,称为“上调”或“入档”。
更严谨的,还会将契约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作为凭证,称为“割券为信”。这些行为,统称为“上调”,代表契约正式生效,不可反悔。
孩童之间也有“契约”,他们学着大人的样子,将“上调”融入约定,但他们不解“上调”深意,依音记字,便有了“上吊”这一令人误解的说法。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跟“吊”字的古义有关。在古代,“吊”这个字,并非单单只指“自缢”,它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悬挂信物,作为凭证”。
《说文解字》中“吊,问终也”的解释虽侧重慰问,但延伸义包含“以物为凭”,比如,古人会将写有约定的字条悬挂在梁上作为见证,称为“吊凭”。
孩童在拉勾后,说“上吊”,其实是在模仿古人“悬挂凭证”的仪式感,用最简化的生活仪式,强调“两人之间的约定,如信物般不可更改”。
“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是诚信的生动诠释,孩童不理解复杂的契约精神,便用肢体动作和夸张的誓言,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
“上吊”一词的误会,实则有趣,本来是对约定的强调,却在口耳相传中,披上一件荒诞的外衣,让这句童谣以及“契约精神”更易被记住。
以上3种说法,个人觉得“谐音说法”最靠谱,“上吊”源于“上调”,强调“契约”。亲爱的朋友,您怎么看?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