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有两个能力我十分敬佩:
第一个是写proposal(策划/方案)的能力,几乎所有事情都能被写成条理分明的报告:背景、目标、步骤、效果,层层递进。
最近的例子应该是the projector关闭后网上立刻出现了一份逻辑清晰、思维缜密、内容完整的请愿书。
普遍水平较高的策展能力,80%的有钱的展都不仅显现出了财大气粗但品味和审美都很好的特性,不会踩雷。策展人能把抽象的历史、庞杂的记忆,浓缩进一面展墙、一段时间线,让人一眼看懂,这一眼看懂我想也包含着每一章节的小标题是否通俗易懂且让人印象深刻。
最近参观过的展里,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展就是SPH Media 旗下《海峡时报》180周年的展。
走进展厅,像是走进了一部活的新闻史。180年,报纸既是国家的记录者,也是时代的参与者。
而这场展览的策展方,正是SPH Media。它的前身是新加坡报业控股(Singapore Press Holdings),如今改组为非营利媒体集团,继续扮演着本地新闻与出版的中枢角色。
在它的旗下,不仅有最具代表性的《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还有《联合早报》(Lianhe Zaobao)、《商业时报》(The Business Times)等报刊,横跨英语与华语、财经与大众。它同时也运营新明日报与多份杂志,覆盖不同社群与世代。
换句话说,新加坡人每天的阅读、推送与新闻通知,很大程度上都与SPH Media 有关。这场展览,不只是为了一份报纸的生日,而是为整个媒体集团书写的一部公共叙事史。
展览的第一部分,追溯到1845年11月15日,那天《海峡时报》创刊。
最初,它只是面向殖民地移民的小报,承载商贸消息和政府告示。几十年间,新闻随着社会节奏流转:殖民统治的命令、战争与动荡的电文、独立初期的演讲稿、改革开放的社论。
新闻从news room(新闻编辑室)里到读者眼前,技术、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过去,它是街头小贩手里的一叠纸;今天,它是手机屏幕上的推送通知,是Twitter(如今已经改名叫X)上的即时更新,是Spotify上的播客。印刷厂的轰鸣声逐渐被“叮”的一声取代——那是新消息抵达的提示音。
新闻的演进,看似是技术的更替,实则是话语权的转移。谁能更快抵达受众,谁就能引导公共议程。纸上的墨水,逐渐让位给屏幕的像素。
展览的第二与第三部分,我像是打开了这个国家的时空记忆。
先是这两面墙的“Then, Now, Next”的国家时间线:
1960年2月1日,建屋发展局(HDB)成立,取代新加坡改良信托局。那一刻,报纸不仅是消息的传递者,更是国家愿景的书写者。旧照片里,人们在售楼处门口排着长队,手里攥着存折,眼神里是对未来的笃定。几十年后回望,这是新加坡最成功的社会工程,而新闻就是这段故事的记录人和放大器。
1987年11月7日,第一列MRT(地铁)列车从义顺开往大巴窑。报纸的报道充满了“现代化”的语调:人群涌入新车站,孩子伸出手交票,检票员微笑迎接。那一刻,地铁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象征。新闻在此承担了另一层角色——它不仅描述事件,还塑造了国人对“未来生活”的想象。
2015年3月23日,李光耀逝世。数十万人排队鞠躬送别。《海峡时报》的版面成了全国记忆的留影:庄重的黑白照片、长篇的悼文,不仅是记录,更是情感的集体出口。那几天,新闻人也不再只是客观的叙述者,而是整个国族悲伤的一部分。
纸媒的每一页,都成了可以触摸的历史。
我在这两面墙上细细看着这些内容,时而触动,时而感叹。
另外一边,有一个我最喜欢的互动屏幕“Rewind and Reveal”让你可以一键切换过去与现在,这个仿佛吸取了现在各种P图软件里AI一键换装的精髓。
1979年的莱佛士登陆点,背景还是低矮的船坞与仓库,如今只剩白色塑像矗立,背后是现代化的CBD。
1974年的乌节路,街景尚有荒芜的坡地;2025年的照片里,高楼林立,Hilton Orchard的屋顶成了新的视角。
2000年的滨海湾是一片滩涂,到了2025年,则是金沙、艺术科学博物馆与摩天大楼环绕的城市核心。
1966年的国庆大游行在草场(Padang)举行,台下的观众衣着朴素;2025年的彩排照片,则是一片灯光与巨型屏幕的海洋。
这是一个国家的相册。它提醒我们,新闻不仅记录个人的日常,也见证集体的命运。
这部分是我很喜欢的策展巧思,把抽象的节点具象化:你能在对比图里看到城市的成长,在时间轴里找到自己与国家交织的轨迹。
展览的第四部分,进入了新闻现场。
墙上用一个很新的案例开篇,是一个很生动又很贴近的切入点——2025年6月12日,印度航空AI171航班坠毁。
下午4:09,飞机失事。
4:46,新闻室接到消息。
4:50,第一条经过核实的简讯推送。
5:00,live blog上线,实时更新。
三十分钟内,整条新闻链条完成。这就是digital时代新闻的速度。
但速度之外,还有真实性。展览展示了《海峡时报》的五步核查流程:三角验证、视频验证、官方确认、技术工具、交叉比对。快速不代表草率,速度与准确性并重。
我站在这一区域时,突然想起自己大学的专业——新闻学。
那时我在纸媒实习,亲眼看过也体会过作为记者们在截稿线前的紧张:一条新闻从采访、撰写、编辑、排版,到最后上版,是一种线性的、传送带一样需要过五关斩六将的流程。
2013年,从英国念书回来,天真幼稚地认为自己感受到了纸媒的式微,于是没有选择走进传统媒体。
十几年过去,我又重新捡起了笔,回到了写作,但形式变了。
文字从报纸上的一小块版面,变成了我日更的专栏;
声音从采访的录音笔,变成了做的播客。
播客的叙事方式让是文字的另一种延展——它不必追求分秒必争,却能让声音停留更久,把议题用有趣且有用的方式讲述出来。
展览的最后一部分,用一句话概括了新闻的转型:From Headline to Hashtag。
过去的新闻逻辑是“头条”。每天早晨,一份报纸的头版标题,像是社会的宣告:今天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国家在经历什么。编辑和记者决定了议题的方向,头条是线性的、集中化的,也有一种庄重。
但今天,逻辑已经完全不同。
新闻被切割成无数短视频、社交贴文、互动图解。一个事件能否被看见,不再取决于编辑部的判断,而是依赖于流量、算法与标签的推送。
头条的庄重,被 hashtag 的轻盈取代:、、。
我个人的思考是这并不是媒介形式的简单替换,而是叙事权力的转移。
在头条时代,读者等待新闻;在 hashtag 时代,读者被新闻淹没。信息不再是纵向的传递,而是横向的扩散:在社交网络节点之间被转发、拆解、拼贴。
我站在展墙前,心里闪过一个念头:我们正处在一个媒体和叙事都在发生巨变的年代,十几年前有过这样的感受,但是现在这个身处变化之中的感受更强烈了。
对我来说,周一到周五日更的专栏是一次次努力把信息重新编织成故事;播客则是试图让声音在快节奏中留下停顿。
写作与说话,也是在和算法裹挟的世界里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叙事路径。
从 headline 到 hashtag,看似只是形式的变迁,实则是叙事方式的重构。
我相信,媒介可能会老去,但叙事不会。
从铅字到推送,从报纸到播客,从个人到团队,叙事的力量从未消失。
Alex丨编审
星星与七便士丨作者
星星与七便士丨图源
免责声明:
1.凡本公众号注明文章类型为“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属于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新加坡眼”。
2.凡本公众号注明文章类型为“转载”、“编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或编译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有价值资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新加坡眼官网看新闻更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