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焦裕禄"三个字就像一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这个名字代表的早已不是某个人,而是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坚守无私奉献。
人们常说"将门无犬子",在这般耀眼的光环下成长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呢?
焦裕禄离世时,他的小儿子焦跃进还只是个六岁多的孩童。这个原本就清贫的家庭瞬间失去了顶梁柱,六个孩子全靠母亲徐俊雅一人支撑。每月靠着微薄的工资和抚恤金,养活七口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徐俊雅硬是咬着牙把日子过了下来。
"不能躺在父亲的功劳簿上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未来"
![]()
这是徐俊雅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她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这个道理:每当孩子们剩饭,她总会默默把碗底扒拉干净;老大穿小的衣裳改一改给老二,老二穿破了补一补再给老三,兄妹六个就这样轮着穿,连性别差异都不在乎。夏天能遮体,冬天能御寒,这就是孩子们穿衣的唯一标准。
在那个精神生活同样贫瘠的年代,看电影是难得的娱乐。有回老大带着弟妹们溜进电影院,仗着父亲的名头混了进去。这事传到徐俊雅耳朵里,平时温和的她突然变了脸色。她二话不说掏出钱,拽着孩子们去补票,回家后更是罕见地动了家法。这一顿打让孩子们彻底明白:"焦裕禄"三个字不是通行证,而是需要守护的精神遗产。
焦跃进高中毕业那年,正赶上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家里的情况实在艰难——母亲徐俊雅每月57元的工资加上13元抚恤金,要养活六个孩子,最大的刚参加工作,最小的还在念初中。按当时的政策,焦跃进作为干部子女,本可以有两种选择:要么参军入伍,要么进工厂当工人,只要母亲在申请表上盖个章,就能免于下乡。
徐俊雅却陷入了两难。她翻出丈夫焦裕禄生前的工作笔记,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治沙记录,听着窗外呼啸的兰考风沙声,整整三天没合眼。第四天清晨,她把焦跃进叫到堂屋,指着墙上丈夫的遗像说:"凭什么别人的孩子能去,你就不能?你是焦裕禄的儿子,就更不能搞特殊!"
就这样,1975年,17岁的焦跃进背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兰考县东坝头公社张庄大队。他特意换下城里带来的新衣裳,穿着补丁摞补丁的旧军装,和知青们一起住进生产队的土坯房。破旧的屋子里,六张木板床挤得转不开身,冬天冷得像冰窖,夏天热得似蒸笼,他却从不说苦。
![]()
1977年知青返城,焦跃进因为表现突出,获得了首批返城资格。当他拿到调令时,却犹豫了。那天傍晚,他独自走到村东头的泡桐林,摸着父亲当年亲手栽下的树苗,如今已长成碗口粗的树干。老支书王大伯拄着拐杖找来:"孩子,城里机会多,别惦记俺们这些老头子。"焦跃进咬着红薯,眼泪掉进土里。第二天,他把调令锁进抽屉,在返城登记表上划掉了自己的名字。
这一留,就是六年。1983年,组织上任命焦跃进为兰考坝头乡党委书记。这是他第一次主政一方,更让他感慨的是,这里不仅是父亲当年治沙的起点,更是改变兰考命运的地方。上任第一天,他没有坐在办公室听汇报,而是背着帆布包、穿着磨破的布鞋,开始了长达三个月的走访。
在豫东平原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一个穿着旧布鞋、裤脚沾满泥点的干部模样的人。他就是焦跃进,当地百姓口中的"草鞋书记"。起初,有些刚从城里调来的村干部私下里笑话他:"这副打扮也太土了,简直掉渣!"可焦跃进听了只是憨厚一笑:"当干部的怕的不是穿得土,怕的是脚底下不沾泥。要是连地里的泥巴味都闻不到,还怎么给老百姓办事?"
那年豫东遭遇罕见暴雨。天刚放晴,乡里一位老汉就急匆匆跑到村委会:"焦书记,我家那五亩麦田全让洪水冲垮了!这眼瞅着就要误了补种时节,可咋办啊?"话音未落,焦跃进已经抓起草帽往门外走:"走,带我去地里看看!"
烈日当空,田埂上的泥浆还没干透。焦跃进没有一点官架子,卷起裤腿就跳进地里,弯腰抓起一把泥土在掌心揉碎:"这土还湿着,得赶紧翻晒。"焦跃进二话不说,抄起农具就干起来。太阳越升越高,汗水顺着他的草帽檐往下滴,后背的衬衫被盐渍染出白花花的痕迹。老乡端来凉开水,他摆摆手:"大伙都别停,争取天黑前把苗补上!"直到夕阳西下,最后一把种子撒进土里,焦跃进才直起腰擦了把汗。老张硬要留他吃饭,他却摆摆手:"下一家还等着呢。"说着又往村西头的田里走去。
在兰考工作的那些年,焦跃进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月至少选三天,随机到农户家吃顿便饭。饭桌上只摆着高粱馍馍和咸菜疙瘩,焦跃进掰开馍馍蘸着盐粒吃得香甜。借着吃饭的机会,焦跃进从兜里掏出个小本子,把大家真实的意见都记下来,临走时还把碗洗得干干净净。
这样的"突击检查"持续了整整三年。有时候是晌午时分突然出现在张婶家的灶台边,有时候是傍晚时分坐在王大爷家的门槛上。他吃过掺着糠皮的窝窝头,喝过飘着菜叶的玉米糊,但每次都能从这些粗茶淡饭里,尝出百姓最真实的期盼。
为了方便工作,焦跃进在家里装了部电话。有天母亲从老家来看他,看见他正对着话筒布置工作,忍不住念叨:"儿啊,你现在当官了,可不能光靠电话解决问题。天天坐在屋里打电话,离老百姓不就远了吗?"
这句话像根针扎进了焦跃进心里。从那以后,他的办公室里总备着双胶鞋。雨天踩着泥水走访,晴天顶着烈日调研,就连大年三十都在贫困户家里贴春联。
![]()
1999年,焦跃进调任杞县县长。这个有着近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当他走遍全县19个乡镇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揪心: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妇女还在用老办法种小麦玉米;县里的柏油路不到百里,许多村庄连自来水都没通;学校教室的窗户用塑料布糊着,孩子们蜷缩在漏风的教室里读书。
在沙沃乡调研时,焦跃进蹲在地头抓起一把沙土:"这土质松软透气,适合种经济作物。"旁边的老农摇头:"咱祖祖辈辈种粮食,改种别的能行吗?"
焦跃进带着农科院的专家走遍全县13个乡镇,最终在邢口镇河沿村发现了惊喜:这里的沙质土壤透气性好,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恰恰是大蒜生长的"黄金搭配"。
可当焦跃进拿着检测报告走进村委会时,老支书却抽着旱烟直摇头:"咱县不是没种过蒜,东头老李家去年试种了半亩,结果蒜头小得像枣核,还不够工夫钱!"
原来,当地虽有零星种植,但始终停留在"靠天吃饭"的原始阶段。更棘手的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观念根深蒂固。村民蹲在村口石碾上闲聊:"咱庄稼人就像老母鸡,总得护着几粒米才踏实。你让改种这看不见摸不着的蒜,万一赔了,全家喝西北风啊?"更有甚者私下嘀咕:"焦县长是不是和蒜贩子勾结,想让咱们当试验田?"
面对质疑,焦跃进没有急于辩解。他在县委大院门口开辟出一亩三分地,卷起裤腿当起了"实验员"。春分时节,他蹲在地头仔细观察蒜种发芽;谷雨前后,他拿着尺子测量叶片长度;立夏时节,他记录着蒜薹抽出的精确时间。路过的工作人员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县委书记蹲在泥地里,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数据,裤脚沾满露水,活像个认真学习的"老农学生"。
为打消农民顾虑,焦跃进在阳堌镇建起首个示范区。他亲自从山东金乡请来种植专家,在田间搭起临时教室。记得第一次开课,三十多位农民挤在农技站院子里,焦跃进搬来小板凳坐在最前排,笔记本摊开在膝盖上,听得比谁都认真。当专家讲解测土配方施肥时,他突然举手提问:"咱们县的沙土地保水性差,是不是该调整有机肥比例?"这个问题让专家都愣了一下,随即竖起大拇指。
![]()
第一年秋收时节,示范区的蒜头个顶个饱满,亩产达到2500斤,比种玉米多赚了四倍。最早参与的农户王建国数着钞票感慨:"原来一亩地能顶过去四亩,这蒜苗真是'金豆豆'!"消息像长了翅膀,第二年开春,全县蒜农数量激增三十倍。但新问题随之而来:各家各户分散种植,品质参差不齐,收购商趁机压价。
焦跃进意识到,必须把"小蒜头"做成"大产业"。他带着班子成员三下金乡,学习人家的大蒜深加工经验。回来后立即规划:在县城东郊建起占地300亩的产业园区,引进12家加工企业,从蒜片脱水到蒜粉提炼,再到蒜油提取,产业链越拉越长。当第一辆载满蒜片的冷藏车驶向青岛港时,焦跃进在产业园区门口站了整整半小时,看着货车消失在视线里,眼眶微微发红。
2000年,北京全国农产品展销会上,王府井的柜台前出现一道独特风景。焦跃进在人流中扯着嗓子吆喝:"杞县紫皮蒜,个大味浓!"有记者问:"县长摆地摊不怕丢面子?"他笑着掰开蒜头:"能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我这脸面值几个钱?"这次推销促成了杞县大蒜,开始出现在各大超市货架上。
那段时间,一场由焦跃进引发的"大蒜旋风"席卷而来。当记者们得知眼前这位朴实的县长竟是焦裕禄的儿子时,报道热情愈发高涨,没多久一百多家媒体记者蜂拥而至。
![]()
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时任杞县县长的焦跃进没有准备讲稿,颇有父亲遗风。当被问及是否担心"炒作"质疑时,他指着胸前的党徽说:"我是焦裕禄的儿子,做不好是给父亲抹黑,做好了才对得起这身皮囊。"这句话通过电视转播传遍大街小巷,也让国内订单如雪片般飞向这个豫东小县。更令他意外的是,美国、阿联酋等14国的采购商也递来橄榄枝,杞县冷库里堆积的大蒜瞬间销售一空。
但焦跃进深知,"爆红"只是起点。他连夜召集农业、供销、财政等部门负责人开会,成立"杞县蒜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室里,他展开手绘的"大蒜产业链图谱":"现在咱们是'地头经济',得把根扎深。"会议持续到凌晨三点,最终敲定三件大事:扩大种植面积至40万亩、建立10个标准化示范区、引进深加工企业。
2001年春,焦跃进带着考察团南下山东。在金乡县一家蒜片厂,他盯着生产线看了整整两小时,掏出笔记本记下:"蒸汽烘干温度控制在65℃,蒜片含水量≤5%。"回程路上,他攥着与三家企业签订的合作意向书,对随行的干部说:"咱们要建的不只是工厂,是让蒜农变成产业工人。"
![]()
次年,杞县大蒜种植面积突破40万亩,形成稳定产区。但焦跃进又发现了新问题:冷库里堆满的蒜头,利润全被中间商赚走。他拍板成立"杞县蒜业集团总公司",统一品牌、采购、销售。在集团挂牌仪式上,他指着墙上的"让世界爱上杞县蒜"标语说:"从前咱们是'论吨卖',今后得'论克卖'!"
2003年,杞县大蒜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焦跃进带着认证证书挨个乡镇跑,在苏木乡的冷库前,他对蒜农们说:"这证书就是咱们的'身份证',以后出口到欧洲,每吨能多卖200美金。"随后引进的蒜粉生产线,让原本每吨利润2000元的大蒜,深加工后暴增至2万元。
2023年,杞县大蒜种植面积稳定在70万亩,年产量96万吨,总产值达242亿元。在第十二届大蒜节上,焦跃进看着展台上黑蒜酸奶、大蒜精油等20多种新产品。
如今的杞县,早已不是那个靠天吃饭的农业县。每到收获季节,田地里是忙碌的采收机,冷库前是排队的物流车,电商直播间里,年轻的主播们正用普通话和英语向全球客户介绍产品。焦跃进办公室的墙上,依然挂着那幅手绘的"大蒜产业链图谱",只是旁边多了张世界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插着代表出口国的红旗。
2006年12月,焦跃进同志调任开封市委统战部部长。在统战部工作期间,他始终将干部队伍的冷暖挂在心头。面对部门干部普遍反映的子女入学难、老人就医不便、夫妻异地分居等现实困扰,他坚持"有难必帮、有求必应"的工作原则,只要收到干部诉求就亲自过问协调。
他常说:"我们的干部也是普通劳动者,既要承担工作压力,也要操心家庭生计。只有帮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才能让大家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这种将心比心的管理方式,让统战部形成了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
2009年,焦跃进同志任开封市委统战部部长,全面主持新区建设规划工作。这项涉及城市发展命脉的重任,面临着居民搬迁、土地征收、拆迁安置等复杂问题。这些工作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可能引发群众上访甚至群体性事件。当时不少干部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面对矛盾问题习惯性推诿回避。但焦跃进同志却主动扛起责任,提出"拆迁工作要先拆干部自家房"的创新理念。
![]()
在具体实践中,他带头践行承诺。当得知自己的亲属房屋位于拆迁范围内时,他第一时间主动找到亲属做思想工作,并亲自在拆迁协议上签字,成为新区首个完成搬迁的住户。整个过程他坚持不搞特殊化,严格按照补偿标准执行,这种身体力行的作风让其他干部深受触动。
为确保拆迁工作公平公正,他推动建立双重监督机制:一方面组建由律师、社区工作者等第三方人员构成的"民意调查组",深入每家每户听取诉求;另一方面成立由人大代表、群众代表组成的"工作监督组",对拆迁全流程进行跟踪监督。
在处理群众疑虑时,焦跃进同志总结出"多算一笔账"的工作方法。他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计算经济补偿,更要帮助群众算好"发展账"和"长远账":通过新区建设带来的就业机会、配套设施完善、房产升值空间等潜在收益,让群众真正理解"眼前小利"与"长远大利"的关系。
他常对干部们说:"老百姓不是不通情理,关键是怕在搬迁过程中吃亏。只要我们把政策讲透、把道理说清、把实惠给足,就一定能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这种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务实作风,有效化解了多起潜在矛盾,为新区建设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开封新区最终推出的搬迁政策充满人文关怀:拆迁户可用70%的房产置换全新住宅,剩余30%按市场评估价给予现金补偿,每户还额外预留三分自留地,为发展第三产业预留空间。更创新的是"先建后拆"模式——新区安置房未竣工前,原有住宅绝不强制拆除,真正实现"拆得安心、搬得顺利、住得舒心"的承诺。这套兼顾民生与发展的方案,让拆迁工作从"矛盾高发区"变成"民心工程"。
在统战部任职期间,焦跃进展现出卓越的招商引资能力。他带领团队精准对接外资企业,三年间成功引入30多个外商投资项目,总投资额接近20亿元,这个数字不仅刷新了统战系统的历史纪录,更彻底改变了外界对统战部"清闲部门"的固有认知。通过创新开展"企业家沙龙""侨商开封行"等活动,让统一战线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
作为焦裕禄的次子,焦跃进始终保持着父辈的清廉本色。尽管六个兄弟姐妹中他的职位最高,却从未利用父亲的名望谋取私利。某次企业老板趁夜送来名贵茶叶,他第二天便原封不动退回,并严肃告诫:"政策之外的都是歪路,规矩之内才有坦途。"家中客厅挂着父亲用过的旧藤椅,时刻提醒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
2024年2月12日,焦跃进因病离世,享年66岁。消息传出,开封街头自发出现悼念人群,有拆迁户举着"焦书记,我们想您"的横幅,有企业代表捧着他帮助引进项目的合影,更多普通市民带着白花默默伫立。这位把"权为民所用"刻进骨子里的干部,用一生践行了"当干部就要有担当"的誓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