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富力桃园幼儿园作为西三旗片区的重要培训基地,不仅注重自身教育质量的提升,更积极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在海淀区学前科的指导下,通过定期组织培训活动、开展教学观摩、分享课程资源等方式,为周边园所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推动区域内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均衡发展。
2025年7月7日,西三旗片区幼儿园的干部教师们再次走进富力桃园幼儿园,开启了一场以“儿童艺术表达与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培训活动。此次活动聚焦于儿童水墨画创作中的观察与指导,邀请了知名艺术教育专家肖光博士,从儿童视角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水墨艺术支持幼儿的表达与文化感知。
专家视角
——儿童水墨画中的“童眼”与“童趣”
肖光博士的讲座从“儿童如何看中国画”切入,强调教师需先放下成人视角,蹲下来用孩子的目光观察水墨艺术。他通过对比经典水墨画与幼儿作品,指出:
--儿童的水墨表达是直觉的:
他们可能用“点”表现雨,用“线”表现风,而非写实造型,但这种“不完美”恰恰是童真的珍贵之处。
--水和墨的“游戏性”:
幼儿对水墨的探索常从“玩”开始——墨色晕染的偶然性、毛笔软硬的变化,都能激发他们的惊喜与提问。
---观察先行:
带幼儿欣赏水墨画时,不用“像不像”评价,而是问:“你看到这幅画里有什么颜色?”“这些线条像什么?”
---材料体验:
提供不同浓淡的墨汁、大小毛笔,让幼儿自由尝试“墨加水会怎样?”“毛笔躺着画和站着画有什么不同?”
实践现场
——从“教”到“学”的水墨探索
讲座后,教师们化身“大孩子”,在肖博士指导下体验“儿童视角的水墨活动设计”。
--观察游戏:
观察宣纸纤维,感受墨色渗透的痕迹;对比浓墨、淡墨在纸上的变化,讨论“为什么有的墨会跑?”
--低技创作:
鼓励教师用手指蘸墨拓印、用毛笔侧锋画“小虫子”,体会“失误”中的创意,不小心点的墨点也能变成小蝌蚪。
--肖博士特别强调:
儿童的水墨学习不是技法训练,而是通过材料建立与自然的联结。画“树”不必教“中锋用笔”,而是带幼儿观察树枝的粗细变化,用毛笔的“肚子”(笔根)画粗枝,用“尖”(笔锋)画细枝。
交流研讨 共促成长
体验活动结束后,教师分享自己的创作感受和收获。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培训,不仅提升了自身的艺术素养,更深刻体会到了水墨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教师们讨论了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幼儿观察水墨变化,如何通过水墨画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本次培训活动不仅是一次艺术的洗礼,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西三旗片区幼儿园的干部教师们能在艺术的滋养下,实现从“教儿童画水墨”转向“支持儿童用水墨表达”,让传统文化在幼儿的笔墨游戏中自然生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