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餐馆的人都知道,开一家容易,开两家难,三家不死,才是神仙……能管好三家餐馆的老板就能做连锁了”[1]。
制度与流程。
如黄老师所说,“开连锁餐厅最讲究的是制度与流程……但制度与流程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也压抑了人性,制度与流程忽视了执行者最值钱的部位——大脑”。[2]
因为流程和制度的弊端,一是把每个客人的需求都假设成一样的;二是把每个员工都假设为偷懒和没有头脑的。[3]
张勇则说,当员工达到几万人,一定要靠流程,但大多数高管都在制定一些很愚蠢的流程和规定,扼杀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
那么,如何去修正流程和制度本身的弊端呢?答案是靠人。靠什么人?靠训练有素、素质高和责任心强的人。[5]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海底捞注重培养干部在制度上的价值了。
考核问题。
独特的考核方法也是海底捞的一大特色。
在海底捞,不仅不考核各分店利润,也不考核营业额和餐饮业经常用的一些KPI、单客消费额,等等。
张勇认为:这些指标是结果性指标,如果一个管理者非要等结果出来才知道生意好坏,黄瓜菜早就凉了。就像治理江河污染,不治污染源,总在下游搞检测过滤一样无用。
“我们现在对每个火锅店的考核只有三类指标,一是顾客满意度,二是员工积极性,三是干部培养。”[6]
因此,海底捞的考核都是“定性考核”。店长的直接上级——小区经理随时会去在店中巡查;店长对组长,组长对员工的考核也如此。
当然,“我们的定性考核不是上级说你行,你就行。我们也逐渐摸索出一些验证流程和标准,比如用抽查和神秘访客等方法对各店的考核进行复查。对这些考核结果,要经过上一级以上管理者的验证通过。同时,我们还有越级投诉机制……”[7]
更甚者,不但海底捞总部对分店不考核利润指标,张勇对海底捞总公司每年要赚多少钱也没有目标要求。
在他看来,“考核利润没用,利润只是做事的结果,事做不好,利润不可能高;事做好了,利润不可能低。另外,利润是很多部门工作的综合结果……很难合理地分清楚。”[8]
因此,海底捞管理是“从结果倒推”的实践型智慧——它是“科学”的,但又与学院派的科学管理有根本区别。
对于其中折射的制度、人性冲突问题,黄老师认为:
流程与制度更多是需要用指标说话,而师徒制的传帮带更多依赖于师傅的感觉。这两者在本质上是冲突的!然而,真实的世界是灰色的,任何有效的管理方法,一定是既需要流程和制度,又需要管理者的感觉。两者谁重谁轻?
众所周知,近年来包括华为、腾讯等许多企业都在提倡“灰色管理”——海底捞案例则对这一新管理思维做出了独特的实践解读。
产业链布局。
从1994年成立,到1999年起先后进入西安、郑州,2004年进入北京,海底捞成长的步伐不慢。但与同时代企业比,如与曾经风靡全国的小肥羊比却并不算快,不过张勇在稳扎稳打的同时,他把另一个重心放在了全产业链发展上。
海底捞2005年成立火锅底料公司,后发展为颐海国际,2011 年成立蜀海供应链,以此为代表,海底捞围绕“火锅”产业逐渐建立起全产业链布局——在上游,通过蜀海供应链提供包括羊肉等食材的采购、加工和仓储物流;在中游,颐海国际生产火锅底料、蘸料和调味料、即食火锅食品等;在下游,通过布局与投资,衍生出包括餐厅的工程设计、业务咨询、人力培训等多种服务。
今天看来,海底捞的模式是“重模式”,因此前期扩张也不够快,但却为其后面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所以有研究认为:
如果说品质、口味、服务是“餐厅三要素”,那么海底捞通过供应链保证了食材品质、口味,通过管理与激励机制保证了服务,又通过品牌效应、每日22小时的工作降低了租金——这才是海底捞的竞争优势、是海底捞的“三维打击”[9]。
2016年,颐海国际在港股上市,2018年,海底捞在港股上市,海底捞不但已经成长为了巨人,而且为后续的成长打好了根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